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麓湖之畔 > 15 油角弯弯

15 油角弯弯

老举(粤语,旧时广东人对娼妓之称)”、“老举婆”等难听的字眼来辱骂她。除了这一家人,李伯对其他三家租客都很好,陈妈妈平常礼数周到,李伯对陈家更是要好。李伯教了陈家人很多广州的风俗习惯,传授了很多广州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连如何做油角、蛋散这些全部都是李伯亲手教授的,所以陈家人在广州过的第一个春节,陈妈妈就带着陈悦姐弟做出了比较正宗的广州过年美食。

每逢过年前,房东一家人把几乎所有传统的贺年应节食品都制作了,令邻居们羡慕不已。也就这几天,陈悦才看得到房东家的所有年轻人都参与到了家务之中。

广州人春节前开油镬炸油角,一般的家庭,少则做三五斤、多则做十几二十斤面粉的量。由此,在广州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家中有学生的会请几个同学来帮忙包油角,家人都工作的则请同事、朋友或亲戚来帮忙。陈家在广州过的第二个春节开始也是如此。

———

经济发展让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忙,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令到普通家庭也能买得起商场里的油角了,自己包油角的家庭有所减少。但是,很多家庭依然图个过年开油镬的好意头,菜市场的生油角、生蛋散等应运而生,供这样的家庭选购。

放寒假后快过年了,陈迪想起去年春节有同学、也有同事家里不做油角了,对于做油角花费时间多且麻烦有所动摇,她问母亲:“妈妈,我们家可否也买些生的油角、蛋散回来炸,既可以开油镬图个好意头,又省去自己包油角的麻烦?陈悦也工作了,或者我们全部去买现成的。”

传统文化卫道士的陈妈妈说:“有些家庭因为小孩长大了,年味也淡了,我很怕我们家也会如此。包油角是体现年味的一部分,人家是因为工作忙才不包油角的,我们三个人都放寒假了,有什么理由自己不包油角呢?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但不能舍弃,还要传承下去。我们当然要自己包油角,而且还必须像往年一样要陈悦也参与其中。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年也不像以前食品短缺时那样热衷吃油角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死脑筋,不必像以前那样做那么多了,我们有需要时可以买一部分。我们今年只做油角吧,甚至只做一种馅的,数量也少些。”

陈迪觉得母亲的想法好。

———

不到9点,陈迪请来帮忙做油角的两位客人就陆续到了。先到的这位叫林倚红,是荔湾区一小学的教师,和陈迪是一师的同班同学;后到的那位叫齐慧,是陈迪一师低一届的师妹,现是陈迪的同事。陈悦是第一次见林倚红,而齐慧则见过几次了。陈妈妈与两位客人都认识。

齐慧的容貌娇美,长着一张娃娃脸,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陈悦第一次见齐慧时,就有了“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用于她身上再恰当不过的感觉。此时再见到她是陈悦工作后的第一次,与上一次相见差不多相隔一年半了。与陈悦前几次见她不同的是,齐慧此时衣着光鲜,时尚动人,脖子上围着一条漂亮的丝巾,像一朵明媚的鲜花。陈迪也是一个爱时尚的人,虽然穿的不是名牌。林倚红的长相温顺淳厚,穿着很朴素,与陈迪、齐慧两人相比显得有点老土。陈悦觉得如果要找一个成语来形容林倚红的话,相对于齐慧而言,她就是“大家闺秀”了。

陈悦在心中为自己八卦地给两位客人的定位感到有趣和满意: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小家碧玉”,他调皮地在心中自娱自乐着。

两位客人来到时,陈妈妈已炸好了猪油,正在厨房里将椰丝剁成椰蓉。陈悦也正在客厅的餐桌旁用擀面棍将母亲炒熟且去了皮的花生压碎。

大家相互打完招呼后,还没派上用场的陈迪分别请两位客人在木质沙发上坐下,为客人斟了茶,又坐到茶几另一边的小凳子上与她们聊天。

齐慧满脸笑容:“陈悦,听陈迪说你也做了教师。恭喜啊!”

“谢谢齐慧!”陈悦停下手转身看向她,“你以后可要多多指教。”

齐慧笑着说:“你还是和读书时一样,那么谦虚。”

陈迪笑道:“他是新手,虚心向我们学习是应该的,我们怎么说也算是‘革命老前辈’了。”

“对,对。我姐姐说得对!”陈悦笑道,他走到茶几旁给林倚红和齐慧加了茶后,再给姐姐加茶,“林老师请喝茶!齐慧你也请喝茶。”虽然有陈迪坐在茶几旁,陈悦过来给客人斟茶是为了表达他的心意。斟完茶陈悦回到餐桌旁继续压碎花生。

林倚红见陈悦直呼齐慧的名字,说:“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