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迎春花市从农历12月28日、月小则在27日开始,历时3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两点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两个星期,有关部门就会封闭设置花街的马路,开始为花农搭建花棚和摊档。广州每个行政区都设有迎春花市,有些区还设置两个花市,规模大小各区因路段的状况而异。新年的年初一凌晨两点花市曲终人散后,花街棚架在当晚会被拆除得干干净净,恢复路面的原貌,保证市民的正常通行。
在运输业并不发达的年代,加上又是年初一凌晨,花农卖不完的花果很难再运回去,他们会将这些花果砸烂,有些市民会等着拿花农丢弃的花果,甚至引起人们轰抢,场面难堪。值得称道的是,后来花农们响应了广州团市委的号召,把卖剩的花果都捐赠给老人院等慈善机构。
说起广州的花文化,不能不着墨曾被广州人宠爱千百年的素馨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先生,是位曾参与和领导抵抗清军名重天下的文人,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讲述,当时广州城的七个城门口都有花市,这些花市只卖素馨花,没有别的花,所以当时的广州人说起花来,都是指素馨花,就像洛阳人只称牡丹为花一样。可见,广州人对素馨花的喜爱程度。还有一说,当时七个城门花市除了卖素馨花,也卖茉莉花,这两种花都是木犀科素馨属植物。
据民俗学家饶原生先生介绍,素馨花,原名耶悉茗,相传它与茉莉均是汉朝外交家陆贾先生从西域带回中原的,巴基斯坦的国花就是素馨花。南越王赵佗先生本是北方人,因思念故乡,便把耶悉茗带来广州。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宫中有一名宫女叫素馨,她很喜爱皇宫中种植的耶悉茗,于是将这种花带到她家人所在的村庄——珠江南岸的庄头种植。因她的缘故,这种有着淡淡幽香的五瓣白色小花,逐渐被广州人熟悉和喜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花仙子,便将耶悉茗改名为素馨花。耶悉茗刚好素雅、馨香,这个名字真乃天作之合,令人惊叹!清末《觚剩》一书描绘:“珠江南岸行六七里为庄头村,以艺素馨为业,多到一二百亩……花时悬珠玉照,数里一白,是曰‘花田’。”《广州志》中说:“城西九里曰花田,弥望皆种素馨花。”明清时期广州种植素馨的盛况,可见一斑,俨然广州当时的市花。彼时,广州人无论贫富,都会买素馨花点缀家中。素馨花枝干袅娜,插瓶自成美感,既可装饰,又带来淡雅的香气。令广州人喜爱素馨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可作茶饮和煲汤,民间有一朵素馨花好比十朵金银花功效的说法。
自清末以后,随着各种颜色鲜艳、仪态万方的花卉涌入广州,素馨花“独霸一方”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广州人不再独宠它了。素馨花的花期是5到12月,并不适合现代的迎春花市,也是它式微的原因之一。
———
1991年2月14日,除夕。
广州迎春花市一派花山花海,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是隆冬时节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除夕之夜,花市进入最高热潮,是人们寻找年味的好地方。热恋中的陈悦和周咏,商量好了除夕去行花街。陈悦79年来广州,80年春节第一次行花街,喜欢清净的他害怕人多,此后再也没有去过行花街了。
吃完年夜饭,陈悦来到南箕路接周咏,两人坐车来到了海珠区设在河南城区中心的江南西路迎春花市。现在海珠区的迎春花市已改为设在滨江西路(人民桥至解放桥路段)、宝岗大道(滨江路至南华路段)。
大年30的夜晚,江南大道和江南西路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和明亮如柱的路灯,把节日的夜空映照成一片灯光的海洋。
花市的入口矗立着一座高高的亭楼,广州人称之为“牌楼”。牌楼的正中是一个大门,人们可以在此进出,也可走牌楼的两旁。牌楼用彩灯装饰,通体透亮,霓虹灯闪烁,光耀夺目。牌楼大门的两边各设了一个大型花坛,1991是羊年,右边的花坛上树立着一个巨大的卡通生肖羊,向游人恭贺新禧。不少市民和游客在牌楼前拍照留念。
花市里的喇叭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进一步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陈悦和周咏驻足欣赏了一会牌楼美景,见入口处的人流有增无减,没有过多逗留就走进了花街,花街里比牌楼下还要热闹和拥挤。
在江南西路的马路中间,两排花棚背对背,沿路延伸,成一规整长列。游客在马路两边及人行道上走动,笑语盈路。光灿灿一片灯光下,是一个个花档。花档分为鲜花档、盆桔档(盆栽类)、盆花档、桃花档(枝花类)等几种,花棚顶挂牌标明,分类经营。每个花档统一建四层的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