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伙,就是他们要等的那个人。
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继续对儒家体系进行大的变革,不是不能,而是能力不够!
三岁小儿也能对丹青妙笔动手动脚,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败笔不如不要。
只有更强的大师,才能对丹青妙笔本就登峰造极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而不损其势。
所有夫子,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良久的沉默之中,忽然有一位夫子问道:“董老头当初通过了几种圣人考验来着?”
董老头,就是外面那个一手推动了儒家能够独尊的关键。
“十四种。”
学府祭酒轻轻吐出一口气。
正是因此,无论董老头儿对儒家的贡献再怎么大,他也不是儒家的圣人。
应天学府不同意,无法推进儒家的修行体系,他在外面徒弟再多,声望再高也没有用。
缺一点,那就差太多,是不可能对儒家体系做出革新的。
没有这种贡献,还想当圣人?
圣人门徒差不多得了。
“欠缺了勇,对吧?”
另一位记性比较好的夫子说道。
这个勇,并非是气勇、血勇、骨勇,常人提及之勇。
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
是属于殉道者的勇。
是孟子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时的舍生取义。
董夫子没有通过‘勇’的考验,这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十五种美德,怎么可能人人都会齐备呢?
哪怕有圣人教化,也不可能。
更不要说事关生死之大事了。
舍生取义,敢为天下先,说来自是容易,好似嘴一张一碰就可以了。
只有真正身在局中的人,才明白是何等的艰难。
在那个时代,在圣人还没有成为圣人的时候,舍生取义四个字,也可能是螳臂挡车。
人死万事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心血、努力、未来......甚至是所有你所在乎的东西。
人就变成了故纸堆上的一个个名字,任由旁人点评,而无法言说。
甚至可能连名字都没有。
想通过儒家之勇的考验,就必须要有成为殉道者的觉悟。
如同孟子所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书院中当然不缺乏能够通过“勇”之考验的学子。
可仅有成为殉道者的觉悟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能力!
圣人在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也不是遇到个事儿不遂自己的意就冲上去玩儿命啊!
但真到了自己的选择至关重要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觉悟。
敢为天下先的觉悟,身死道消的觉悟。
那是心中对自身道义的坚守。
身死可以,其魂不灭!
董老头的能力是有的,他也的确将儒家推向了当世顶峰,可他没有成为殉道者的觉悟。
这并不影响他自己对儒家的贡献,只是他照样不能成为儒家的圣人罢了。
这些学府教书、育人的夫子们,身上的缺陷只会比董老头更多。
因为在钟声九响之前,董老头就是儒家中的一根顶梁柱,最能掌握圣人之法的家伙。
他能让儒家独尊,却不能让儒家更进一步。
“说起来,这人还是董老头儿推荐过来的。”
学府祭酒的脸上,露出一丝不知是何等情绪的笑意。
“哈哈哈。”
众人一阵哄笑。
“对了,那人在哪儿呢?净听你在这儿吹嘘了,还不快带我们去看看!”
哄笑之后,有心急的夫子立刻催促道。
能通过十五种圣人考验的全才啊!
成长起来之后,有机会推动儒家变革的人物!
这样的苗子,哪个夫子不想见一见?
“对啊,人呢?你藏哪儿了?”
有夫子目光如炬,向着一个方向看去,结果却没见到人影。
“滚滚滚。你们这群家伙,我还不知道你们的意思?”
书院祭酒撇了撇嘴,道:“十五道圣人考验对人心神的消耗,不必我告诉你们吧?我当然是让他休息去了。”
以凡人之力尝试儒家所需面对的天道之疾,哪怕应天学府已经极有经验,可对自身心神的消耗是绝对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