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汉末风云之纵横天下 > 第118章 面圣

第118章 面圣

郭嘉是自荐去和于夫罗谈判,赵瑾本是不愿他以身犯险的,可麾下能堪大用的谋士也就荀彧,郭嘉两人,再者说,他也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来劝说郭嘉。

刻意的挽留,反而会使两人之间生出间隙,这些谋士本身就会揣测主公的心思,更别提是郭嘉这样的鬼才。

赵瑾也就只好任他伴随在侧,身后的于夫罗,刘鲍,呼厨泉三人被两侧士卒包围在内,行走在晋阳城内的街上。

不让刘辩或那些有分量的大臣出城相迎,也算是赵瑾别有用心了。

若是此刻的刘辩已经点头接纳于夫罗这些匈奴人,晋阳城内的百姓肯定会对这位天子失望。

此时的晋阳,几乎汇集了各处的流民,但几乎都是汉人,这里可不像西河郡混杂着许多匈奴人。

这些汉人对匈奴人的偏见可不小,就算往日南匈奴归顺大汉,可这些胡人的过往的所作所为已经结下了太多梁子了。

这也就有五代十国中,专杀汉人或胡人的命令,动不动就数万人乃至十万人的屠杀。

要想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对于夫罗等人喜颜悦色的看待是不可能的,就是冷眼相看都已经算是非常克制了,毕竟他们前方是如今并州的一把手,赵瑾。

哪怕是晋阳原有的百姓,也多多少少受到些政策带来的益处,即使依然有个别人说赵瑾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自己。

可如今并州的情况,百姓听到这些被人收买,有些名望的士大夫之言。

无不嗤之以鼻,就如同专家的发言一般,正常人是不会信以为真,但生活上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赵瑾是不是装的又有什么关系?

百姓们的日子过的比以前好了,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老农不会在意当今的天子是谁,最强大的诸侯又是谁。

而是在意今年的收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能不能有余粮,以及家人的安全。

其实这些百姓并不是需要多好的生活,要有多么的富贵,没有战乱,丰收的时节,就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

街上两旁的不乏有未曾见过赵瑾的百姓,而感叹这位掌权者的年轻威武。

“这就是武英侯?怎么和那先生说的一点都不像啊?”

“先生可不是谁都配当的。”

一位老者沉声回答了这位青壮的疑惑。

“英侯身后那几位是谁啊?怎么从来没见过?”

此时一名脸上皱纹交错的老妇怒骂道。

“就是这些匈奴人,杀了我儿子,儿媳一家!”

说着这名老妇拿起篮中领的鸡蛋,往其身上砸去。

这还是她从刚刚设立的养济院中取得。

秉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理念,赵瑾会让没有子嗣的老人,或没有父母的孩童入住养济院,此时的规模还不大,能进院内的人都是日子十分艰难,养不活自己的老弱病残。

这名老妇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本打算孵出小鸡,能改善改善生活,可毁了她一生的就是眼前这些人,要是能为死去的儿子报仇,一条老命又有什么好珍惜的。

不过这样的举动还是很少的,多数人都不会舍得拿鸡蛋这样的珍贵之物来泄愤,更多的则是石子,谩骂唾沫等。

这一次迎接于夫罗,活生生让赵瑾搞出一副罪人游行的模样。

这种“待遇”可是连郭太也没有。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已经让大多数人接纳,更何况两个民族本身就有仇恨和偏见。

不过也不是匈奴单方面的向汉族人学习,刘宏也曾引进过胡床,也就是折叠凳。

这种椅子刚刚被引进时,许多士大夫便觉得坐在这胡床之上,姿势不雅。

可对于汉代人跪坐习惯的取代,显然能够大大提高人体腿部血液循环的效率,也由此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特别是在酷暑时节,许多大点的府邸都会有池塘,在池塘旁建一凉亭,置一小卓,胡床。

要么品茶,要么手执竹竿钓鱼,亦或者与好友对弈,就是如此简单,便能活得十分惬意。

汉灵帝在位时还有一大发明,便是宦官毕岚发明了利用虹吸原理引水洒路的装置“渴乌”,是降低土质路上车马扬尘率的奇思之器。

比起经常被风沙所苦的明朝首都而言,东汉的洛京可谓真正的生态天堂。

当时,汉灵帝命毕岚铸“天禄虾蟆”,在平昌门外桥东吐水,继而转水入宫;又在桥西制作翻车渴乌,喷洒南北郊的道路,从而节省百姓清扫道路的费用。

包括后来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