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夫罗就是汉人的忠犬,完全不在乎他们这些匈奴人的死活,称呼其为懦夫,倒是算轻的了。
栾提部没有被灭族,还有一点便是怕于夫罗带着大汉的军队归来,南匈奴毕竟归附汉朝一百多年。
南北匈奴就是生生被打成两半,要说一点惧怕汉军,那便是开玩笑的。
可如今的汉军,比起他们的祖辈,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所以南匈奴对大汉的敬畏之心也正在逐渐消散。
金弘毅走出大帐,哪怕如今已经入了冬,天气寒冷,可阳光依然能直射身上,他不知道是因为披上了貂毛大衣感到燥热,还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厮杀而热血沸腾。
他曾几次攻打几座小县城,都没能打下来,在赵瑾来并州之前,金弘毅可是领头连下十余城,虽然有不少城根本就没有怎么强烈的抵抗。
见到接近十万的匈奴骑兵,县长,郡守见了,无不携家资逃出城去,可他们马车又怎能比得上匈奴骑兵。
不少豪族,世家都被抢的一干二净,数代人的努力化为齑粉。
哪怕族内还有人在朝中任职,可刘协是李傕所立的伪帝,那些朝臣,能保全自身便已难得,族中之事又怎能顾及。
不是所有的家族都能与袁家相比,四世三公,名望四海,门生遍布天下。
要说韩馥为什么总是不敢对袁绍下手,因为他曾经就在袁家门下做事,且是一位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处处都要约束,受人冷眼也是常事。
他的性格与经历脱不开干系,在那样显赫的家族做事,能人无数,能不夹紧尾巴做事的门生少之又少,韩馥又有多少过人之处呢?
要是没有依附袁家,只怕是被董卓提携的机会都没有,能从御史中丞直接领冀州牧,这其中跨越,让人不敢想象。
并不是两者的官阶差距多大,而是能掌握的权力相差过大,让人眼红。
金弘毅骑上战马,打量着身后的上万名骑兵,这就是他能第一个叛乱的底气。
“杀了那群叛徒,再将他们部落的女人,羔羊,马匹统统抢来!”
这道声音洪亮,振奋人心,他的麾下无不高声欢呼,举起手中的弯刀,纷纷表示着热烈的战意。
不过是几千残兵,要想吞了这批人马,简直轻而易举。
~~
草原的另一边,率领七千骑兵的赵云的也刚刚渡过黄河,哪怕此时河面已然结冰,但是处于正午时,温度与夜晚有所不同,担心冰面的承重不够。
他们只能依次渡过黄河,呼厨泉领着两千多人为先锋,也算作是向导,先渡过河,加赵云的七千多骑兵,也算是组成匈奴大军中的一队万人骑。
呼厨泉性子虽然比他哥哥烈上许多,但也是个识时务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与休屠部结下的仇,是时候该报了。
赵云率领的骑兵,还是以两千人羽林军为前军,剩余的五千新军则是在前军后方,尽量不用与敌骑对冲。
这些汉军,比起匈奴骑兵,所差距的也就是甲胄,兵器,马铠了。
要是硬比骑术,箭术,可能会弱于下风,但是每匹马都配上了马镫,这样一比,差距相差无几。
《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
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
虽说其中一半都是以铜铁为主,可能够修建小墓的匈奴人又能有多少,也正因为军工业上不及汉人,汉骑的配置往往是要比匈奴骑兵要强上不少。
因为铜铁稀缺或是炼铁技术,采矿技术落后,他们不能清一色的配上枪、戈之类的含铜,铁量大的兵器,而是清一色短兵器。
大多数骑兵都配有环首刀,这些刀可不是他们自己制的,除了汉朝没有发生动乱时会每年给他们配上兵器,以及少量的甲胄。
现在的他们手中的兵器,不少都是从汉军尸体上拿来的。
长兵器不多,但也是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毕竟身为骑兵,不可能都跟步卒一样使用刀剑,大部分匈奴骑兵的配置都是弯刀之类的,人手一把短弓,以此来风筝敌军。
等拉扯的差不多了,就是该大军冲锋的时候了,这种战术,就是游牧民族的通用,哪怕经历了数百年,也依然最为实用。
此时配有马镫的骑兵,也只有赵瑾麾下的士卒,这项发明大大提高了骑术,要是萝卜没有配上马镫,赵凌月未必能在冲刺的战马之上保持平衡。
就算保持了平衡,也不能灵活的使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