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可以进军辽东,可两次请援,都没能请到。
空有十万大军,却得受公孙瓒的掣肘,若不是田畴劝诫,他已经在征讨公孙瓒的路上了。
“主公还是静观其变为好,没有猛将相助,与公孙瓒交战就是一场赌注,况且,说不定已经有人走漏了风声,估计他也在整军备战,要想灭了公孙瓒,现在并不是最佳时机。”
刘虞对田畴也是有些怨气,先前说打的也是他,如今说不打的也是他。
刘虞在大堂之上力排众议,决心发兵辽东,此时若是不攻打公孙瓒了,岂不是显得他多么的无智。
他丢不起这个老脸啊!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孙瓒不过三万人马,我三倍于他,又何惧之!”
刘虞似乎也豁出去了,身为幽州之主,他不能再举棋不定了,讨伐公孙瓒是势在必得,要不是公孙瓒阻扰乌桓的投效。
幽州便能安稳下来,哪还有公孙瓒的事,只要军民同心协力,要想胜公孙瓒,也算不上难事。
田畴无话可说,他本想赵瑾与公孙瓒有过节,只是借赵云来打一仗,可以说是雇佣兵,价格高低也能谈上一谈。
可晋阳的回信,说的倒是委婉,可明里暗里都是不愿二次,这让田畴也是头疼。
要是赵瑾开个价,能在接受的范围之内,拿些粮草,钱财给予给他也就算了。
但看赵瑾的样子,似乎是瞧不上钱粮这些东西,相比于这些,他更在乎他的义弟赵云。
“主公若是定要攻打公孙瓒,那畴便只好随主公一同出征辽东。”
田畴既然跟随了刘虞,那便用一生来追随,大不了兵败身死罢了。
“好,子泰便随我同去!”
刘虞为人低调,礼贤下士,和乡亲们同甘共苦,吃住一样,从不以自身名位搞特殊化,乡里百姓都愿意听刘虞的话。
当时乡亲们有了纠纷,都不去找地方官,而是找刘虞决断,刘虞处理合情合理,因此人们都尊敬地接受刘虞的决断,从不记恨刘虞。
曾有一个人丢了牛,他家牛的骨体毛色和刘虞的牛很像,就以为刘虞的牛是自己的牛,刘虞便把牛给了他。
后来他的牛找到了,才知道错怪了刘虞,于是回去向刘虞道歉
《英雄记》记载,刘虞曾担任博平令,在任期间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博平境内盗贼绝迹,灾害不生。
当时博平附近的县闹蝗灾,但这些蝗虫到博平界,竟然飞过而不入。
《魏书》记载,刘虞在幽州清静俭约,用礼义教化百姓。
汉灵帝刘宏时,南宫损坏,朝廷下令升迁到州郡的官员,都要交钱帮忙治宫,或一千万,或二千万。
当时富者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征收民脂民膏来应付;清贫谨慎者拿不出钱,有的甚至为此自杀。刘宏知道刘虞清贫,因此特不让刘虞出钱。
田畴便是看重了刘虞仁义的品德,才愿追随与他。
还未出征便论胜败,也有些为时尚早。
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即使刘备,赵瑾不愿相助又如何呢?
没有能一锤定音的将才,未必不能击败公孙瓒。
刘虞在幽州深得民心,或许能利用人和这把至圣之剑,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