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汉末风云之纵横天下 > 第144章 兵临城下

第144章 兵临城下

它可能被用于鹅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

从用于牛的“细茎针草鞋”到使用紧扣的蹄铁,它延续了很长时间而很少改变。

东西方在冷兵器时代,总是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且西方因为人口和混乱分裂等种种原因。

人口远远比不上当今的汉朝,只要有一名骑士,再加上几个仆从,就能横扫一村之地。

这要是放在汉朝境内,大的乡村足足有上千户人家,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将上下武装到牙齿的骑士活生生用木棍围殴致死。

就拿最近的扶桑国来举例,他们所谓国与国的战争,也不过是村庄械斗罢了。

战场人数最多也不过几千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校尉能够指挥的动。

刘虞之所以与公孙瓒结怨,不仅是因为他阻止了刘虞接纳乌桓,阻扰他立功的机会。

而是因为公孙瓒放纵麾下侵扰百姓,虽不如叛军乱贼那般的严重,但已经与刘虞站在了对立面。

辽东辽西也是属于幽州的地界,放任公孙瓒在这两郡之地袭扰百姓,这不就是与他刘虞撕破脸。

刘虞并不止一次两次的警告公孙瓒了,身为他的属下,仗着军功和麾下的士卒,屡次知法犯法。

他也曾禀报天子,也就是身处晋阳被赵瑾掌控的刘辩,但除了一些名义上的惩罚。

没见到赵瑾能派兵协助他一同征讨公孙瓒,总是有各式各样的理由来推脱。

要么是麾下士卒疲累,又是什么冰天雪地的环境难以忍受,又或是粮草辎重不足,棉衣稀少等等。

也正是因为刘虞向刘辩告状,数落公孙瓒的罪行,后者反而变本加厉的搜刮百姓,征募壮丁,开始整顿军马与刘虞一战。

要说了解刘虞,田畴魏攸算了解,他公孙瓒也同样知晓刘虞的品性。

汉安帝永初元年,在昌黎设属国都尉。从辽西郡划出昌黎、宾徒、徒河三县,从辽东郡划出无虑、房县、险渎三县,置辽东属国。

公孙瓒所统领正是辽东属国,其中包括辽东辽西两地,治所为昌黎。

辽东属国是辽西和辽东整块地区的中心,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两地,因此设立了这个行政区域。

此时驻守并负责辽东事务的公孙度早已投靠在公孙瓒的手下,两者虽都姓公孙度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名义上公孙瓒也是他的上级,更何况公孙瓒的士卒威震边疆已久,手下士卒都能征善战之人,公孙度就是想自立也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公孙瓒之所以没有与刘虞撕破脸,不是惧怕他的十万仁义之师,而是刘虞所处的地理位置。

在北平郡还是属于刘虞的管辖区域之内,还是因为有长城这样的屏障,虽然长城已经年久失修,但依然屹立不倒。

更别提卢龙塞这座天然与人为的屏障,位于燕山山脉东段,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平原的咽喉。

喜峰口关是依山修筑的城池,由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日”字形的防御体系。

外围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叫望日楼。

大汉国修建了一道大约两百多里的城墙,用以防止胡族入侵。

要是公孙瓒征讨刘虞,而不是刘虞征讨公孙瓒的话,局势说不定就会逆转许多。

辽西辽东虽然隶属于幽州地界,但与右北平相差甚远,且是处于长城之外的地界,除了在这两地筑城以守之外。

可没有长城那样的屏障来抵挡乌桓,但这两地又不能割舍出去,故朝廷要任命公孙瓒来管理辽东属国。

在这一方面,刘虞是很难胜任的,别看都是一州之地,但幽州的东西以右北平为滑线,一个是身处于长城之内,一个是处于长城之外。

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全然不同,公孙瓒麾下的士卒骁勇也是有其原因的。

圈养的东北虎,和野生的东北虎,完全就是两个品种。

要是将温室内的花朵种植在野草的环境之中,又不知道能存活几日。

乌桓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的被刘虞招降,不单是因为他的仁慈,其中也是少不了公孙瓒的功劳,没有这一头猛虎在旁咬着这群胡人不放。

以至于他们喘不了气,也不会那么快的屈服于大汉。

大军又行驶半日,士卒多少有些劳累,在雪地中行军,状态肯定不如平地,但他们已经看到了阳乐城轮廓。

在辽西这样与五原郡不逞多让的苦寒之地,根本就没有多少城池需要攻占,无非也就是那么几座要地较为重要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