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的冬季,是令人引颈期盼的盛况。
刘虞率领着十万幽州大军,如同疾风骤雨一般行驶在无边的银白大地,大雪盖顶,顷刻之间,整个天地仿佛都被压缩成了一片凛冽无比的寒冰世界。
士兵们骑着马匹,身穿厚重的铠甲,勇往直前。
长矛在雪中分裂出锋利的流光,军旗在寒风中高高扬起。
随着蹄声不断向前,军队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了坚实的道路,像巨大的蚂蚁一般向着目标迈进。
天色迅速暗下来,一切都沉浸在神秘和安静之中,只有寒风呼啸着扰乱了这宁静。
随着营地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响亮的歌声像飘荡在冷雾之上的轻纱一般传回军队的耳边。
黎明时分,月亮慢慢地隐匿在西方的天边,金色的晨光开始透过云缝。
阳光透过雾气,把这片大地点亮,露出它美丽的面容。
随着大军向前抵达,铁蹄踏碎了寒冷而脆弱的雪地,热烈的气息在空气中荡漾着。
他们快速地向前,冲破了一个个障碍,一直到达了目的地。
雪原上的这个庞大的队伍,一直向前行进。
或许因为刘虞早就明令禁止旁人的劝诫,这一次没有人再来告诉刘虞,不可征讨公孙瓒诸如此类的弊端。
包括魏攸这位刘虞信重的老臣也曾出言劝阻。
魏攸是刘虞的东曹掾。
刘虞与公孙瓒不和,先前与田畴在府邸商议讨伐公孙瓒时,他便是反对的。
不过魏攸并非不明事理之人,他没有在公堂上与田畴刘虞对峙,而是私下里再劝阻一番刘虞。
魏攸说:“如今天下人把您当作希望,谋臣爪牙不能缺少。公孙瓒的文武才干都足堪使用,虽有小过,还是应该容忍。”
刘虞听了他的话,虽然有些许动摇,但因为早就被田畴喂了颗定心丸,且再进言,不能再让公孙瓒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
不管是为了辽东或是辽西两地的百姓,还是乌桓部的附属问题,刘虞都必须直面公孙瓒。
若是再拖上一拖,等公孙瓒再征募兵马,操练甲士,将战略重心从对乌桓转移到对上刘虞时,那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只可惜没有得到刘备的相助,即使是刘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说能胜过公孙瓒。
朝廷赏赐他刘虞,是因为他治理有方,但与战事的胜负却没有什么关系。
刘虞和公孙瓒在幽州可谓是一文一武,若是能相辅相成,早就没了祸患。
而刘虞则是下定了决心,坚持发兵征讨,此时虽大雪纷飞,行军不便,但同时,公孙瓒的骑兵也会因为雪花堆积而受到影响。
说白了就是发挥不出他骑兵真正的威力,而且刘虞想要征讨他的消息估计早就被其党羽传到耳中,看似公孙瓒没有防备,但说不定已经埋伏在周遭,以待刘虞陷入圈套之中。
即使田畴一而再,再而三的要他处置那些立场动摇的部下,但刘虞坚持斩首太平论,深信只要杀了公孙瓒一人,这些怀有二心之人,定然会回心转意,改过自新。
田畴也已经无奈于此了,他与刘虞讲述其中的道理,但后者显然不再信服他的理念。
田畴想要告诉刘虞,哪怕公孙瓒身死,幽州安稳下来,但那些本就是墙头草一般的角色,保不准又会心向袁绍,亦或者心向赵瑾,这些事情都是保不准的。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刘虞太过仁慈,这让其麾下将士没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做了些“错事”,也不会丢了性命。
要说刘虞治理幽州的那一套拿来治军,那简直就是兵家大忌,慈不掌兵的说法是完全成立的。
为帅、将者,并非是要完全融入士卒的生活当中,要多么的和蔼可亲,善待下属。
上行下效,就算那些将领没有变心,但其麾下士卒怀有仁义,并不能为刘虞赢得战争,反而要输于仁慈。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毕竟公孙瓒最精锐的骑兵在雪地之中难以畅通无阻,哪怕给马蹄裹上粗布,也依然无用。
但在西汉时就有马蹄铁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提升马匹的速度,也是为了应对当今这种状况,让马蹄能在泥泞的地形中奔驰,且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只是因为当今铁价昂贵,还没有真正的盛行铁器,马蹄铁的造价自然不菲,这也导致能佩戴这种器具的骑兵并不算多。
它是一种光滑的铁盘,在每端弯成环。显然它是系在马蹄上,无疑是用于保护马蹄的。
少数“马凉鞋”带有尖钉,能帮助马抓牢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