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安静的思想 >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时,阴茎伸入办膜内输送精液,内侧的开口为第二交接器位置。第二交接器为一娇小的实心棍状物,末端为柔软皮膜。

胸部有强大的附肢是胸足,共有五对,其中一对螯足、四对步足,是中华绒螯蟹的运动器官。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密生绒毛,雄性尤甚,具有捕食、掘穴和防御的功能。第2-5对胸足的结构完全相同,叫步足具有爬行、游泳、掘穴等功能。步足中,第一、四两对步足比较扁平,前后缘有刚毛,方便游泳。胸足都由7节组成,分别叫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指节。

中华绒螯蟹与其它高等动物一样,内脏器官均已发育完全,具有比较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系统。如果打开中华绒螯蟹的背甲,内脏便裸露出来,它的胃、鳃、肝、心、生殖腺等器官都清晰可辨。

栖居特点: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栖息的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别。胚胎发育之后的蚤状幼体阶段,需在半咸水.或海水里,过浮游生活;进入大眼幼体阶段时既可在沿海河口的半咸水中生活,又可在淡水里生活,既可在水面游动,还可沿河坡爬行;到幼蟹以后,则主要是生活在淡水的河流湖泊,进行隐居与穴居生活。

中华绒螯蟹的栖居,因生态条件而有所不同,可分为隐居和穴居两种。在饵料丰足的情况,中华绒螯蟹为躲避敌害而掘洞过穴居生活,但当中华绒螯蟹生活的水域不适合中华绒螯蟹造洞穴居时,它就寻找石砾或者水草丛中隐居。尤其是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华绒螯蟹是十分喜欢栖息的。

中华绒螯蟹有明显的穴居习惯,这种习惯,幼蟹比成蟹强,雌蟹较雄蟹更明显。中华绒螯蟹营造洞穴,有很好的避敌功用,穴址多选在有水位落差的高低水位之间的坡上,洞穴一般为弯曲的管状,与地面有10-20度倾斜,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中保持一定的湿度。穴洞多较隐蔽。洞口比蟹身大,洞道直径与身体相当,洞底比蟹体大2-4倍,洞深20-8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选择土质较坚硬的陡岸造穴,这样出入方便,洞穴牢固。穴居不仅是为了防御敌害,还有利冬季越冬,水温降至10c以下时,中华绒螯蟹活动减弱,能安全度过越冬阶段,在中华绒螯蟹的幼蟹期间,它昼伏夜出,过穴居生活。一旦中华绒螯蟹成熟,便弃穴而去,翻堤过坝,长途跋涉,去寻找适合产卵繁殖的地方。

食性特点: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在蚤状幼体时食性就比较杂,以浮游植物为主,可捕食单细胞藻类,还食轮虫、担轮幼虫、沙蚕幼体、蛋黄、豆浆、豆腐等。大眼幼体以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偏爱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鱼、虾、螺、蚌、蚬、蠕虫、蚯蚓、昆虫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

中华绒螯蟹长期生活的水域,大多水草茂盛,因而它往往较多地摄食水生植物。从天然湖泊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胃内解剖发现,80%以上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碎片。虽然这不能说明中华绒螯蟹食性特征,但至少可看出中华绒螯蟹也爱吃水生植物。

成年中华绒螯蟹捕食凶猛、食量大、消化力强,不管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岸边植物,还是有坚硬外壳的螺、蚌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中华绒螯蟹捕食时,器官配合严密,第一对触角上,有嗅觉感觉毛,用来鉴别食物,用一对螯足捕捉食物,第二对步足一道捧递至口边,此时“口器”自行张开,食物先传到第三颚足,再到大颚被咬碎、吞下。中华绒螯蟹在水温20c以上时,摄食量最大。食物丰富的夏天,中华绒螯蟹饱食后,将多余酌营养贮藏进肝脏,以备蜕壳或冬眠时维持生命。当水温在10c以下时,中华绒螯蟹很少摄食,冬天数月不食,中华绒螯蟹不会死亡,这种耐饥饿能力,也是它食性的一个特征。

蜕壳生长: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不仅是变态的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必要手段,在中华绒螯蟹生活史上,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贯穿生命活动的始终,可以说,如果停止了蜕壳,对中华绒螯蟹来说就意味着生命快要结束了。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躯体增长必须蜕壳:例如,蚤状幼体第一次蜕皮后,体长可由扩1.5-1.8毫米,到第五次蜕皮时,体长可达4.1毫米左右;一只体长2.5厘米、宽2.8厘米的小蟹,蜕壳后,体长可增大到3.4厘米,宽3.5厘米。中华绒螯蟹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蜕壳,身长、体宽、体重不断增加,直至性腺成熟时,个体体重可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