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安静的思想 >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300克以上。中华绒螯蟹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进入性成熟期后,身体的生长也便停止了。

幼体变态必须蜕壳:中华绒螯蟹从胚胎发育逐步演变为成蟹,体态变化很大,这些变化都是通过蜕壳来实现的。蚤状幼体蜕皮后变为大眼幼体,身体由水蚤形变为龙虾形,大眼幼体蜕皮变为幼蟹,身体又变为蟹形。不仅大的形体变化如此,就是同一体态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次蜕壳也都有一些细微的形态变化。如幼蟹第三次蜕壳后,头胸甲的宽度,就第一次大过头胸甲的长度。又如中华绒螯蟹性成熟前,壳呈淡黄或灰黄色,渔民习惯叫“黄蟹”。此后,中华绒螯蟹进行最后一次蜕壳,身体增大,外壳呈墨绿色,通常称为“绿蟹”。其雄性螯足的绒毛粗长发达,雌性腹部变宽,覆盖住头晌部的整个腹甲、并且边缘密生着黑短的绒毛。

直切再生:为趋吉避凶,中华绒螯蟹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当受到强烈刺激、机械损伤或蜕壳不出时,常常会发生丢弃胸足而逃的自切现象。例如,当人类突然捕捉到中华绒螯蟹时,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就会迅速地将足脱落而逃跑,以后又长出新的足来。在大批的成蟹起捕时,有时看到中华绒螯蟹胸足大小差异很大,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中华绒螯蟹自切再生,断肢都有固定部位,总是在附肢的基节与座节之间,这里构造特殊,既可防止出血,又能再生长出新足来。中华绒螯蟹的自切再生现象,只是在幼蟹生长蜕壳阶段才存在,性成熟以后的中华绒螯蟹,是不易再生新足的

分布范围: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分布很广,通海的江河基本都有分布,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都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随着远洋运输业的发展,中华绒螯蟹随着大型船舶的压舱水也能漂洋过海,世界沿海诸国常可见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