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世子殿下这一弄,对朝廷好处极多。”
郑和想了想,继续说道。
“哦?此话怎讲?”朱棣心中有一个粗略的答案,但是还是想听一听郑和的见解。
“回陛下,这第一点,汉王世子花大价钱招了如此多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底层百姓,而这一群人,是最危险的一群人,一旦天灾降临,他们或许就会流离失所,化身流民,而流民过境,当寸草不生。”
“所以世子殿下此举,实在是将这一弊端直接消弭于无形。”
朱棣不停颔首,的确如此。
这些人本身就是在底层挣扎的人,朝廷没能力管,只得放任自流。
而现在,瞻壑通过花费大量的钱银,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第二点,就是世子殿下将京师附近的人掏走了不少,使得京师各处缺人,这些老板和贵族们,就得花费更多的钱来招人,如此一来,贫富之别,则有所缓和。”郑和说道。
朱棣同样表示认同,他年少的时候没读多少书,等到长大了,才靠着自学,也算是有了不俗的文化修养。
他遍观历朝历代史书,王朝之幻灭,很多都是因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土地不断被兼并,百姓流离失所,化身流民,而流民如蝗;而此时强者隐匿土地不纳税,则朝廷无钱粮……
虽然瞻壑只是缓和一地,但以他的能力,难道就没有可能延及其他地方?
“只是陛下,如此做,也有一个弊端。”郑和继续说道。
朱棣已经猜到了郑和所说的弊端是什么。
瞻壑最近做的事情,对展现了他对‘工’和‘商’这两个阶层的无比重视,长此以往,这老祖宗定下的士农工商这四个阶级,怕是会因此崩坏。
“你是说瞻壑过于重视工商?”朱棣沉声问道。
郑和郑重的点了点头。
朱棣也在担心这个问题。
按理来讲,农民是最稳定的阶级,他们被束缚在土地里,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土地管理上,形成对土地的绝对依赖。
同时因为粮食是直接产物,而有粮食就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政权的有序。
所以农才是对社会最有利的阶层,而与之相对的商人,流动性则太强,低买高卖,而他们掌握了太多的财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的确如此,短期来看,对大明的确有好处,只是不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
“而且以那小子如此行事,完全是在刨那些官员的根,这些人,肯定会全力阻挠他行事……”
朱棣的语气略微有些担忧。
郑和自然看出来了陛下心中的忧虑。
“如果陛下实在是担忧的话,不若叫停世子殿下?”
朱棣低头沉思。
其实如今对于他而言,前路并不算如何迷茫,这小子走的这条路,就是最正确的一条路,这毋庸置疑,模拟器上已经展现的清清楚楚。
可重农抑商是大明的根本,要是真正影响到了这个国策,他也有些恐惧。
改变永远是艰难的。
但是想到那刚刚到账的二十万两白银,想着模拟器上面那小子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
“不停,就看这小子能捅出多大的篓子来!反正我让老三挡在前面了,那大臣们的发难,还到不了他的身上。”
郑和听到陛下竟如此有魄力,心中也是暗自动容。
陛下果然是亘古少有的雄主!
“既然如此,那些弹劾汉王世子的折子,全部留中不发,看这些文官们,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郑和恭敬颔首。
“对了,从浙江选的第一批人已经来了,有三千之众,多为十六到二十六岁的青壮,而且多为矿工,最是好勇斗狠,大伴你说说看,老三能不能将他们驯服成精锐?”
朱棣有些怀疑的说道。
郑和当然不敢说赵王爷不行,只是回答道:“赵王爷如今行事极有章法,做事一板一眼,想来应当问题不大。”
“再不济,可以去轿子山请汉王世子出手。”
听到这后面一句,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所言甚是。”
“再有三日,便是新年了,传至汉王世子朱瞻壑,于明日傍晚入宫赴宴。”
……
人群陆续离散,他们像揣什么宝贝一样,小心翼翼的揣着他们的合同。
无数的银钱、宝钞、票据,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