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完蛋,我被公主包围啦 > 第545章 粉墨登场

第545章 粉墨登场

” 杨炯猛然转身,沾血的刀锋直指簌簌发抖的傅幼,“这攻城锤究竟从何而来?”

傅幼垂首望着青砖缝里蜿蜒的血线,两颗头颅眼眸空洞,发梢还缠着碎肉。他喉结剧烈滚动,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待瞥见杨炯靴底碾过裴毓半张面孔,心一横,咬牙道:“侯爷明鉴!伐木备料皆是裴毓一手操办,学生并不知道这是军械。”

“倒是伶俐。” 杨炯嗤笑打断,靴尖挑起傅幼下颌,刀尖在他眼皮上虚晃,“知道把脏水全泼给死人?” 猩红的血珠顺着刀刃滴在傅幼眉心,他却大气不敢出,任由那血腥气弥漫全身,良久才听杨炯 “啧” 了声,收刀转身再不看他。

就杨炯而言,按照老爷子的意思,此番处置只需杀几个不知深浅的书生立威便可,毕竟眼下的首要目的是稳住局势,而非激化矛盾。

要知道,对梁王府而言,无论是站队世家还是偏向寒门,都绝非明智之举。虽说梁王府与世家贵族盘根错节、纠葛颇深,但也慧眼识珠提拔了诸多寒门子弟。单说杨炯那些师兄弟,出身寒门者便占了大半。

治国之道,取士用人本就不该偏倚一端。

世家子弟承继着累世底蕴与完备教育,可寒门基数庞大,其潜力亦不可估量。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唯有让世家门阀与寒门新秀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才是长久之道。

杨文和与杨炯深谙此理,多年来也始终朝着这个方向经营。只是身处波谲云诡的权力旋涡,道理归道理,真要付诸实践,却往往要在各方掣肘间艰难斡旋。

譬如颜夫子这般寒门领袖,哪里等得及循序渐进地制定人才流动之策?对他而言,最快捷的法子,便是彻底铲除世家豪族,以寒门子弟全面取而代之,如此方能立竿见影地扭转乾坤。

可这对世家而言,这无异于断其命脉、夺其根基,又岂会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手中权势被蚕食殆尽?

其实早在开国之初,杨文和便曾与陈群彻夜长谈,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二人竟罕见地意见一致,都认定若任由世家豪族垄断朝堂,大华王朝迟早重蹈前梁覆辙。

为此,杨文和凭借开国之威,耗时数年逐步将旧贵族边缘化,同时完善恩荫制度,构建起与科举并行的多元取士体系,只为确保人才流动活水不断,避免朝堂沦为某一方的一言堂。

然而改革非一日之功,推恩封赏、腾挪官职都需时日。

杨文和本打算以春风化雨之姿,花十年光阴彻底完善大华取士制度。他甚至破天荒地增设武举、医科、算科、恩科,对女子入学、领兵、为官之举也鼎力支持,只为打破陈规旧念,拓宽万千才俊入朝之路。

可惜世家与寒门之争,早已沦为党争利器。

无论升迁入仕还是党伐同异,只要站定阵营,便能轻易获取支持。这般乱象之下,就连皇帝李乾元也从最初的全力支持,渐渐态度暧昧,最终彻底放弃改革,重走历朝历代的老路,玩起了帝王均衡之术。

现如今新政正如火如荼的推进,急需大批锐意进取、胸怀理想的官员奔赴地方主政。加之大华近五年的国策都是围绕着安定和发展两个主题,绝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做出动摇国本之事。

这便是杨文和非得派杨炯出面的缘由:一来向各方昭示梁王府不偏不倚的立场,二来震慑暗处蠢蠢欲动的宵小,划出红线,让他们明白王府底线何在,哪些事绝不可为。

杨叔见数千学子被杨炯一人震慑得大气都不敢喘,少年血性陡然上涌,一步跨出,抱拳朗声道:“襄州杨叔,斗胆请问镇南侯,当街刑杀,可有律法凭证?”

“金花卫乃大华禁军卫,本侯为主帅,按《军防令》第二十一条:遇阻拦行军、延误军情、造反谋逆者,不问可斩。听闻你熟稔大华律典,这也要本侯逐字解说?” 杨炯话音未落,指尖已重重叩击腰间悬着的金花令符,铿锵声惊得周遭学子纷纷后退。

杨叔闻言,瞥向被金花卫盯紧的同窗学子,知道今日事已再难转圜,不禁长叹一声,强压下心头愤懑,直指要害:“侯爷!敢问学子议论朝政得失、弹劾朝臣,可在律法许可之内?”

“此等事何须问我?你们只管议,本侯绝不干涉。但有句话,诸位须得听真切!本侯率万千将士九死一生,才换来这边境太平。若有人敢趁机祸乱大华根基,本侯立斩不容!其余诸事,法无禁止即可为,诸位请便!”杨炯故意提高了声音,表明态度后,翻身上马,准备离去。

众学子面面相觑,眼底皆是茫然,原以为杨炯此番前来,或是替梁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