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主动找到王浩然,询问那位技术顾问的详情。当得知是李明阳时,她想起了那些在GitHub上研究过的代码。
"虽然我是新人,"她对王浩然说,"但我在学校就关注区块链技术。李明阳的几个开源项目我都研究过,确实很扎实。"
"所以...?"王浩然显得很期待。
"下周二有个技术评审会,"陈欣悦说,"不如让他来展示一下具体方案?我会把他的GitHub项目记录作为补充材料提交给技术委员会。"
这个提议让王浩然眼前一亮。作为创业者,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作为新人的陈欣悦,则是在用自已的专业判断赢得信任。
回到办公室,Mark对她的决定表示认可:"关注技术团队的构成,这个视角很好。不过你确定要推荐一个没有大公司背景的开发者?"
"我研究过他的代码,"陈欣悦坚定地说,"在区块链领域,有时候开源社区的贡献比简历更有说服力。"
Mark笑了:"你让我想起自已刚入行的样子。好吧,下周的技术评审,你来主持。"
这个决定让陈欣悦既兴奋又紧张。才工作三个月就要主持技术评审,这在传统投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数字资产投资本就是个新领域,打破常规似乎也很正常。
晚上加班时,她的显示器上同时打开着项目材料和李明阳的GitHub页面。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区块链研究者,她欣赏这种纯粹的技术追求。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李明阳刚结束一天的求职。王浩然发来消息说,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对他的代码很感兴趣。这让他多少找回一些信心。
深夜,金融中心的灯火渐渐熄灭。陈欣悦收拾好文件准备离开,发现隔壁技术部还亮着灯。新项目评估的压力,让整个团队都在加班。
走出大楼时,她抬头看着摩根大通的标志。三个月前她还是个学生,现在却要负责一个可能改变行业的项目。命运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将不同的人生轨迹编织在一起。
一个应届生的专业判断,一个创业者的远见,一个技术者的坚持,正在交织成一个新的故事。而下周的技术评审,或许会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
整理好评审材料,陈欣悦给Mark发了一封邮件,总结了自已对项目的初步判断。作为投资部最年轻的分析师,她知道自已肩负的不只是一个项目的评估,更是新人在新领域的一次证明。
夜幕下的陆家嘴,霓虹勾勒出金融中心的轮廓。对于陈欣悦、李明阳和王浩然来说,新的机遇正在展开。而这座永不停息的城市,继续演绎着无数追梦人的故事。
夜色渐深,陈欣悦的办公桌前还亮着台灯。新人总是要付出更多努力,这是金融行业的潜规则。屏幕上是一份详细的项目分析报告,这已经是第四稿。
"还没走?"Mark经过她的座位,"别给自已太大压力。"
"马上就好,"她揉了揉酸痛的肩膀,"我在查一些技术细节。这个项目的跨链方案用了很新的设计理念。"
Mark在她旁边坐下:"说说看。"
"传统跨链交易主要依赖第三方托管,"陈欣悦调出一张架构图,"但这个方案采用了智能合约和多重签名的组合。特别是在数据验证环节,引入了零知识证明..."
她突然意识到自已说得太专业了,不好意思地停下:"抱歉,可能说得太技术了。"
"继续,"Mark示意她说下去,"投资数字资产项目,不懂技术是不行的。你知道为什么我会在校招时选你吗?"
陈欣悦摇头。
"因为你的毕业论文里有整整二十页在分析区块链技术架构。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写出那种深度的技术分析,这说明你有跨界学习的能力。"
这番话让陈欣悦心里一暖。确实,在复旦读研时,她经常熬夜学习编程,研究区块链白皮书。当时很多同学都说她偏离主业,但她固执地认为金融的未来一定与技术紧密相连。
另一边,李明阳的公寓。
屏幕上是一份刚写完的技术方案,这是为下周的评审会准备的。王浩然发来消息,说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对他的开源项目很感兴趣。
"明阳,方案我看了,"王浩然的语音很快传来,"但有个问题,安全性论证那块需要加强。你知道,金融机构最看重这个。"
李明阳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作为一个纯技术出身的程序员,他确实不太习惯从金融角度思考问题。但现在,机会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不重视。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