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的公寓。
阳光透过窗帘照在散落的技术文档上。为了准备下周的评审,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墙上贴着几张架构图,密密麻麻的注释显示着反复的思考。
手机响起,是王浩然。
"明阳,我刚和摩根投资部的陈分析师通过电话,"王浩然的声音透着兴奋,"她说技术评审除了架构设计,还要准备一个实际的演示demo。"
李明阳揉了揉太阳穴:"demo我早就准备好了,就是之前在GitHub上的那个原型。"
"那个可能不够,"王浩然说,"金融机构最关心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要不要我让团队帮你?"
"不用,"李明阳打开电脑,"我重新做一个,专门针对金融场景的。"
挂掉电话,他开始编写新的代码。作为一个技术人,他明白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那些被大公司拒绝的经历,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技术本身。
周一清晨,摩根大通大厦。
陈欣悦难得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周末她把所有相关的项目资料都重新过了一遍,还特别研究了几个成功的区块链投资案例。
"这么早?"Mark提着咖啡走进来,"看来你对明天的技术评审很重视。"
"嗯,"陈欣悦调出一份分析报告,"我周末研究了一下同类项目的估值模型。虽然是新领域,但还是要有可对标的参考数据。"
Mark在她旁边坐下:"说说看。"
"我找了三个已经获得投资的类似项目,"她打开对比表格,"从技术架构、市场定位和团队背景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性这块,我觉得李明阳的方案有独特优势。"
"很专业的分析,"Mark点点头,"不过投资决策不只看数据,还要看人。你觉得这个技术人才,适合我们的投资标准吗?"
陈欣悦思考片刻:"从技术能力看,他的确出色。但可能缺乏企业级项目经验。不过,在区块链这个新领域,有时候传统标准可能需要调整。"
"说得好,"Mark露出赞许的笑容,"新人有新人的优势,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但记住,打破常规的同时,也要守住原则。"
上午十点,投资部月度会议。
会议室里坐满了各个投资组的负责人,正在讨论一季度的投资策略。轮到数字资产组时,Mark让陈欣悦来介绍区块链艺术品交易项目。
"根据我们的分析,"陈欣悦站在投影前,声音比上周更加沉稳,"这个项目将传统艺术品交易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她详细讲解了项目的创新点,然后着重分析了市场潜力和风险点。当谈到技术团队时,她特别提到了李明阳的开源贡献。
"问题来了,"一位资深投资总监说,"如何评估一个没有企业背景的技术人才?我们的投资标准一向很严格。"
"这正是我想说的,"陈欣悦切换到下一页,"在区块链领域,开源社区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比企业背景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分析了李明阳过去三年的代码贡献,发现他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会议结束后,不少人来和陈欣悦交流。作为应届生,她的专业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明天的技术评审,"Mark说,"投资委员会的几位委员也会来。好好把握机会。"
中午,WeWork办公空间。
王浩然的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演练。李明阳通过视频连线,展示了新完成的demo。
"太棒了!"产品经理小周忍不住鼓掌,"这个交互设计比原来流畅多了。"
"安全性验证做得很到位,"技术主管说,"特别是多重签名那块,考虑得很周全。"
李明阳的声音从音箱传来:"这些都是根据金融场景的特殊需求设计的。周末我还专门查了一些金融级应用的案例。"
王浩然欣慰地看着屏幕:"明阳,明天好好表现。记住,这不只是一次技术评审,而是你展示价值的机会。"
下午,陈欣悦的办公桌。
她正在和技术部的张总讨论评审细节。作为应届生,她知道自已在技术评估上可能还有不足,所以特别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张总参与。
"我看了那个程序员的GitHub,"张总说,"确实很有实力。特别是他对性能优化的一些思路,很有创新性。"
"是的,"陈欣悦打开笔记本,"我整理了一份他主要项目的技术分析,您看看有没有遗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