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西山听雨声 > 第70章 未解之谜

第70章 未解之谜

听到这里,西山雨不禁有些愕然。

难道说“四季堂”的人也知道了“玄灵宗”的宝物。

西山雨问“郁金香”:“杨姐,你认为‘四季堂’的人为何要找能还原过去事情的宝物?”。

“郁金香”笑了笑,说道:“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好奇不但能害死猫,也有可能让人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人类对于未解之谜总是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华夏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而‘四季堂’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他们不单单是对未解之谜充满了好奇这么简单,他们很有可能想利用那件传说中的宝物来搞一些事情”。

听“郁金香”如此说,西山雨也猜到了“四季堂”寻找宝物的目的。

纵观华夏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未解之谜,涵盖了天书、宝藏、灵物、不死传说等种种话题,这些谜团激发了公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无尽的想象力。

其中,华夏历史上的三大未解之谜,虽然每个朝代都有不少人去探索,孜孜不倦的想要去知道答案,但是至今仍没有任何结果。

未解之谜之一:“九鼎去向”

鼎在华夏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相传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扬州、荆州、梁州、徐州、豫州、雍州、青州、兖州和冀州,这也是华夏被称为九州的由来。

大禹命九州分别进贡青铜,并铸成了九鼎,大禹安排人将九鼎放在夏王朝都城-阳城。

鼎者,国之神器也!“九鼎”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桀无道,商汤灭之,九鼎也被迁到了商朝的都城。

武王伐纣之后,曾公开向诸侯展示九鼎,周成王继位后,将九鼎置于洛邑。

夏商周三朝,都将九鼎视为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了两千多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九鼎却不知所踪。

《史记》记载:秦穆公将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若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了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

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九鼎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

也有史学家猜测当时大禹只铸了一个鼎,因上面绘有九州地图,所以被称为“九州鼎”,周天子为了避免诸侯国兴兵问鼎,便将“九州鼎”扔进了泗水中,从此杳无音信。

更有人提出,周朝末年,周王室财政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周天子命人偷偷融化了九鼎铸钱,对外谎称九鼎不知去向。

不论史学家猜测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九鼎消失了。”

九鼎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传国玉玺,一旦现世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未解之谜之二:“秦朝十二铜人”去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金属之兵器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像。

十二铜人大小和重量各异。据称:小者千石,大者千石有余。

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有人经过分析,秦时的一斤等于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计有30715.2千克。按现在的重量换算来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量也在30吨以上,而大者接近百吨。

关于铜人的高度,史料记载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高三丈、坐高三丈和长五丈等。按照铜人的高度三丈来讲,最低者也得9米有余。

后秦朝灭亡,秦始皇所铸巨大的十二铜人也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这十二铜人的下落,历史上众说纷纭。

有几个代表观点:

一是说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大火连烧3个月,将十二铜人一并烧毁;

二是说王莽建立新朝,有一日“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并将十二铜予以破坏;

后董卓得到十二铜人,“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也就是说董卓进京之后,因为缺钱,而把金人等古物给熔了铸钱,但到底熔了几个,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说董卓毁掉了其中的九个,并将其余三个带到了长安。到了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灭掉了前燕,获得了这三个铜人。再到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这三个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