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皇子vs质子
◎“抓到你了哦,我亲爱的太子殿下。”◎
公元316年, 南朝与楚国争战的第三年,也是楚国即将战败,被南朝收入囊中的一年。
南朝士兵各个骁勇善战, 领兵之人更是精通兵法, 压得楚国节节败退, 丢失一个又一个封地。
形势越来越差,眼看南朝就要打到最后一个关门, 楚国的老皇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召集大臣在朝中商议。
朝廷议事有规矩,文臣穿墨蓝色官服,武官穿玄色官服,色正而不艳,不会压了皇帝的风采。一眼望过去, 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都是乌漆嘛黑的官人,就像漂亮的金丝笼里养了一群乌鸦。
殿内里侧站着极为皇子, 也是深色衣服,只有皇帝身旁站着一位身穿白衣的青年, 眉眼冷冽, 神情寡淡, 负手而立,比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的气场还要强大,仿佛他才皇帝。
不过, 青年也快成为皇帝了, 他现在是太子, 且深受皇帝喜爱, 从他站在朝廷之上的仪容丶仪表就可以看出。老皇帝苟延残喘不了几年, 只要皇帝一死,青年便可顺利登基。
是明君还是昏君,就不得而知了。
“微臣有一提议,不如像先皇那样,与南朝签订合约,我国为君,南朝为臣,每年向南朝赐黄金锦帛,以传达友好之意。”
此提议一出,不少大臣惊愕,老皇帝微微颔首,浑浊的眼睛不动声色,青年知道,皇帝在思考这个问题,下一秒便会询问他的看法。
意料之中的,老皇帝转了一下头,问:“衡儿,你怎么看?”
长衡面无表情,浅淡的眸色都是疏离,仿佛家国大事都不算什么事,“儿臣所见,此法可行。”
以当前之势,南朝乘胜追击,楚国必亡,亡国和苟延残喘之间,肯定选择后者,国在,就意味着还有希望。想要国在,就必须主动求和,谋得一线生机。
老皇帝若有所思点点头,肯定长衡的想法,又看了其他皇子一眼,似乎在问他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实在想不到求和之外更好的办法,朝堂上各个你看我,我看你的装死,大气儿不敢喘,安静的可以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声。
没有人说话,老皇帝微微愠怒,说:“那既然如此,便按照衡儿说的方法去办吧,且都退下。”
大臣们行礼告退,各自扎堆,说今天发生的事,有说楚国可能活不了多少年,也有说三皇子和大皇子的太子之位之争。虽然所有人心知肚明大皇子不可能争过三皇子,但还是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帮一下大皇子。
国家之外战乱不堪,国家之勾心斗角,这样的国家灭亡是迟早的事。
所有人退去后,安静的朝堂上还留下一个人。
老皇帝轻轻揉着眉心,满脸疲惫,馀光瞥见漆黑的身影,头也不擡,道:“你怎么还不退下?”
那是长桓,一直与长衡争太子之位的大皇子。
长桓说:“儿臣有一办法,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甚至不用主动求和,便可让南朝退兵。”
老皇帝浑浊的眼睛微亮,声音不如年轻时那般沈重,落到安静的朝堂上依旧清晰可闻:“说。”
长桓走到老皇帝跟前,没观察到老皇帝动怒,便大着胆子说:“探子来报,南朝的太子倾慕长衡已久,而南朝就那一个病太子……”
响亮的巴掌声响起,长桓的头偏开,干净的脸上浮现出红色指印。
老皇帝的手还举在空中,被长桓的话气得干咳:“你休要打衡儿的主意!衡儿贵为一国太子,怎可委身于他人!?你这是将楚国的脸丢尽了!”
长桓的意思是把长衡送去和亲,和亲是每个朝代认为最卑微的事,一国之危,全寄托在一个身上,那是无路可退的时候才会采取的不得已之策。而他们现在,方有退路,断不可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长桓说:“南朝占尽上风,只一城池只差便可以攻进楚国,这样好的机会,父皇觉得,求和他们就一定会答应吗?”
南朝和楚国打了太多年,南朝很早就觊觎楚国这只肥硕的羔羊。现在兵临城下,即将把羔羊吃到嘴里,怎么可能说撤兵就撤兵。
撤兵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
老皇帝的眼睛又开始浑浊。
长桓说:“送太子出去会丢了我们楚国的脸面,那不如说是南朝劫走了楚国的太子,既能顺理成章撤兵,又能给南朝戴顶小人的帽子。”
虽然各国之间常年打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