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称王的消息传往各地,各地反应不一,郑廷因为常年的党争,老皇帝早已老眼昏花,完全没法对各类消息进行辨别。
楚王则毫不意外,他知道姜云有这个实力,只是一直没有打起自已的旗号罢了。其余各地俱是早有所料。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先以为是郑廷死忠的岭南守将常威宁和曾外耳居然向姜云发出了归复书。
原来两将并不是忠于郑廷,而是因为戍边于南,不愿意与各军阀同流合污,劫掠百姓。
姜云让他们一直觉得是“明主”,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毕竟他们是岭南守将,姜云在钟离昧死后算江南守将,两者算是同级的,直到姜云称王,两人才下定决心投诚。
吴朝堂上
各大臣叽叽喳喳的争论不休,姜云清了清嗓子,开口道“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想法。”
朝堂上下顿时安静下来,薛平安站了出来“陛下,岭南地方偏远无比,若要出征靡费万金,今日二将归降无疑是极好的。”
寇征则站起来反驳道“二将归降,但是手下的官员却不准我们更换,无疑是想要割据一方,成为诸侯。”
薛平安再次反驳道“二将归降,如果陛下善待他们二人,待到覆灭郑廷天下随之而降,届时在对各路诸侯徐徐图之,也不无不可。”
这时候又有人站起来,这次不是寇征,而是林筱雨的大哥林和,他的地位并不算高,只是个六品官负责管海运。
林和说道“臣以为二位大人说的皆是有理,不妨遣使前去使二将命二将交出兵权,若是二将真心归复,自然会交出,如果不然则暂且应许届时在徐徐图之”
姜云点了点头,则中的办法确实称得上更合适。
“如此,那便依爱卿所言。”
随即姜云便遣使说服二将,广南东道常威宁接到消息,居然不假思索的就将兵权交出。
曾外耳则是有些犹豫,但是他的谋士却劝说道“将军欲留军权,无非是担忧日后被清算,但吴王是仁性之人,就算是虚伪道貌岸然之辈,尚且贪恋名声,因此吴王必不会害将军。”
曾外耳随即交出兵权,归附吴王。
楚王听说广南东道和广南西道居然没有打便投降给了吴王,愤怒的说道“我屡次三番的劝他们二人,他们二人怎敢如此负我。”
楚王朝廷没有一丝一毫的争吵,仿佛没有任何意见。
楚王见状怒目圆睁“你们都哑巴了吗,赶紧想想办法,吴王后发称王已经占据四道之地,我呢?我现在还是只有两道之地,你们这些罔臣是干什么吃的。”
朝廷之上没有人说话,看着楚王望之不似人君,原先的楚王朝廷是相当和睦的,君臣相善,直到年初楚王开始各种对前线微操导致大败。
任人唯亲,残杀忠臣,建立短短几年的楚国就已经有了亡国之像。
在当初楚王力排众议要求北伐的时候,各大臣便提出异议,
丞相说道“陛下虽为首义,但现在南方各地尚未臣服,楚地二道皆是受到多年战乱所扰,若一味伐郑,不亚于鹬蚌之争,只会使旁人得利”
楚王愤怒的反驳“如今楚地带甲二十万,如何伐不得。”
见到众臣一定要提出异议,楚王当即拔剑暴起,斩杀丞相。至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楚王也因此顺利伐郑,朝堂上下说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楚王二子串通众臣,秘密豢养三千甲士,直接上演了宫廷政变,楚王意外身死,楚太子秦献继位。
楚太子继位以后,立即与郑廷讲和。长时间的政治风波一直持续到了年末。
--------
此时的吴地却是一片大好景象,获得了战乱稀少的两广之地,整个国家机器都迅速运作了起来。
谢玄新设了教育部在工部之下,在各地大量的新建了学堂,培养读书人,同时调集了一批钱粮专门给教育部。
教育部此时算是刚刚起步,但是谢玄还是对此寄予厚望,此时开展义务教育是不太可能的,谢玄只能将学费设置的极其低廉,尽量吸引一些普通百姓接受教育。
各地的官员培养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此时科举没有办法再次开展,各地只能采用大量的郑廷旧吏,也因此谢玄选择采用各类指标绩效培养优质官员。
谢玄的个人生活虽然过得还不错,但他实际上的作风却是非常节俭的。奢侈之风对于朝廷来说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不仅会影响国家的财政状况,更会损害社会风气。
谢玄身为谢家的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