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姜云率军攻下长安,原先看似复杂的天下局势,仅仅只剩下楚地与蜀地尚未平定。
吴军经过连年征战,不光没有减少数量,军队数量仍旧是随着体量的增长而飙升着。吴军现在加上新募集和新招降的郑军人数达到了七十九万之巨,这个体量已经达到了正常中央王朝中央军队水平。
郑廷被覆灭以后,郑室的宗室并没有受到迫害,姜云将郑室宗室保留主脉,余者贬为平民。
郑室主脉只剩下宋安卫的两个幼子,按照规矩新朝应该给前朝皇室封个类似安乐侯一样的贬义爵位之后养起来。姜云选择只养主支,成年前两个幼子共同享有侯爵的俸禄待遇,成年后长子变为世袭的男爵,次子贬为平民赏赐金银。
世袭一个爵位虽然会给王朝带来一定负担,但相较于王朝安定而言,这点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为了避免因爵位世代传承而导致后世财政不断外流,姜云特地制定规则:所有爵位最多仅可世袭三代;若世袭爵位者未曾立功,其爵位将降低一级。例如,侯爵降为伯爵,伯爵降为子爵,以此类推。倘若男爵降一级后无爵位,则直接剥夺其爵位。然而,前朝宗室主脉唯一男爵并不在此列。
在前朝皇室主脉继承人选定后,其余人等自动归入支脉,丧失继承权。
姜云在妥善处理完爵位相关事宜后,开始着手对众将进行封赏和升爵。对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贡献,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和荣誉。
功劳封赏之后恢复王朝生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赋税。天下战乱基本安定,但是河北之地十余年战争早已经满目疮痍,中原过于惨烈的战争也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减免赋税让百姓重新安定是每一个新生王朝都应该做的。
天元二年,吴五年(之后不会在出现这个纪年)姜云起驾回到金陵城,再次回到镇江城,姜云也不免有些多愁善感了起来:“金陵啊,怎么多年时间还是回来了。”
他站在城墙之上,俯瞰着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岁月如梭,世事变迁,但镇江城依然屹立不倒。
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姜云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当年,他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漫长的征程。如今,他带着满身荣耀归来,却发现自已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并未改变。
金陵城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奋斗,也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与思念。
比起镇江那个充满了悲痛和哀伤的老家,金陵这座与兄弟们一同打拼、建立根基的城市显得更为美好。这里对他而言,虽然依旧陌生,但如今的他已经不会感到不适。因为这座城市里的每一户人家都在期盼着他的归来。
姜云光明正大地回到金陵城,自然有无数人前来迎接他。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文官之首——他的兄弟丞相谢玄。
谢玄显得有些憔悴,姜云在前线打的越快,给他的后勤压力就越大,但是谢玄见到姜云还是很高兴的笑了出来“大…,陛下您回来了”
姜云自然是听到了,他的神色有些黯淡,终究是有些疏远了。但他还是强打精神,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关心地问道:“丞相近来可还安好?”
谢玄微微欠身,回答道:“陛下,我无事。如今天下即将安定,多做一些工作对百姓也是好的。”他的语气坚定而沉稳,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疲惫和忧虑。
在众人面前,姜云可以轻松地称谢玄为“玄弟”,但随后对谢玄来说可能会有麻烦。面对这种情况,姜云心不在焉地接待了每一个前来欢迎他的重要官员。
尽管他内心感到难受,但他并没有忽视其他人的存在。他明白这些官员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故事和背景。
因此,他不能让自已的情绪影响到与他们的交流,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每个官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同样值得尊重。作为一名领导者,姜云深知自已的责任重大,不能因个人情感而偏袒或忽视任何人。他需要保持相对公正、客观,并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所以,尽管心中有所困扰,姜云还是努力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每一个官员的意见和建议。他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展示出自已对他们工作的重视。
此时的金陵城中,无数民众正翘首以盼地望向那一群高官前列的姜云。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热切与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曾经,当姜云还是将军时,这些民众就热烈欢迎他;后来,当他成为吴王时,他们则怀着崇敬之情向他行礼;而如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