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二年秋
在谢玄之前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之下,各个国家如今已基本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番邦属国。除了没有驻军之外,吴廷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力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无孔不入。
谢玄坐在朝堂之上,目光如炬地看着下面的大臣们,最后将视线落在了姜华熙身上,缓缓开口道:“各国现在已经有所不满了,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很快就会露馅。所以,是时候再次处理外事了。”
姜华熙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机械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刚刚从外面玩耍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谢玄摁在这里学习。然而,当他听到“外事”这个词时,原本有些呆滞的眼神突然恢复了灵光,充满好奇和疑惑。
“相父,这些个外藩如此弱小,我们管他们有何用处?”姜华熙不解地问道,眼中闪烁着不解之光。
谢玄微微一笑,语重心长地说道:“华熙,天下之大,万民一心。外藩虽小,但若管理得当,亦可为我所用。他们的物产、资源,皆可为我国所汲取。再者,抚绥外藩,可使四夷宾服,彰显我国威。”
姜华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中仍有许多疑问。但他知道,谢玄的话总有其深意。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宫廷的窗棂,洒在了朝堂的金砖上。姜华熙身着龙袍,头戴帝冠,端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地看着下方的使臣。
各国使臣被引导至朝堂,他们身着各自国家的服饰,带着对天朝的敬意和对贸易的期待。他们知道与天朝的贸易关系,直接关系到他们国家的经济命脉。
谢玄首先发言,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各位使臣,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会面,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共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使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谢玄的真正目的,是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各国的经济控制。
谢玄继续说道:“为了促进贸易的便利,我们愿意在各国设立铸币厂,以确保铜钱的供应。”
这一提议,表面上看是为了便利贸易,但实际上,却是大吴国加强对各国经济控制的重要一步。一旦各国同意铸铜钱在他们本土之上,他们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当然,为了防止有歹人对我天朝不利,铸币厂我们要设置驻军。”谢玄继续开口。
使臣们虽然有所犹豫,但在谢玄的巧妙说服和姜华熙的温和态度下,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一提议。他们知道,与天朝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对他们国家的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在接见结束后,姜华熙对谢玄说:“相父,您的策略真是高明,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经济问题,更加强了对各国的影响力。”
谢玄微笑着回道“管仲之法,熙儿还需多多学习。”
而各国使臣,虽然对谢玄的策略有所警觉,但也不得不承认,吴国的这一举措,确实为各国带来了贸易上的便利和经济上的活力。
他们再次盆满钵满的拿着天朝赏赐带着对大吴国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待,返回了自已的国家,准备实施新的贸易政策。
天朝的铜钱在各国广泛流通,天朝的经济影响力也随之扩散到了各个角落。
随着大吴国铜钱在各国的广泛流通,经济控制的策略逐步显现出深远的影响。各国的经济结构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部分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的支柱。
在一些国家,特色工艺品成为了对外贸易的新宠。例如,某国以精美的陶瓷闻名,其工艺精湛,图案独特,深受大吴国及其它国家贵族的喜爱。
这些陶瓷不仅作为贸易商品,更成为了该国文化的象征,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大吴国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在另一个国家,其独特的香料和草药因其稀有性和药用价值,成为了大吴国市场上的抢手货。
大吴国的贵族和王室对这些异域香料情有独钟,将其用于日常的养生和宴会之中,这些香料的贸易为该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而在一些盛产宝石的国家,宝石开采和加工成为了经济的重要部分。
大吴国的贵族和珠宝商对这些宝石趋之若鹜,宝石贸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宝石成为了该国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对于各国的贵族和王室来说,他们发现自已的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受大吴国影响颇深,但特色产业的繁荣却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这些产业的兴盛,不仅没有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反而增强了他们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