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即广义上的河东地区,狭义上的河东地区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
------------
“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谢玄看着河东大地热闹的市集轻声说道。
山西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都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失后,一时间成了整个北方最富裕的省份,哪怕过个一年半载河南恢复一点就足够重新压制山西,但不妨碍此时的山西就是最富裕的北方省份。
河南山东在易代之际大战频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逐渐重新繁荣了起来,但是经过黄河改道水患之下,原先富裕的两省生产都被压垮了。
河北就更不必多说,郑廷几十年战乱好不容易喘了口气,又被蒙古入边差点打断气了,陕西陇右此时恢复的也不咋地,而山西当初郑廷根本没有多少兵力防守,大战压根没有伤到山西的生计。
虽然山西在黄河中游依旧会受到水患影响,但是比起下游地带直接改道无疑是轻的多了。
边镇体系现在是相当简单的,基本上只是简单继承了原先郑廷的边镇体系,但是并不完善。
此时边镇基本上都在北方,分别是河北镇、河东镇、辽东镇、陇右镇、关中镇五镇。这些边镇分布在北方边境地区,每个边镇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南方则只有贵州镇和广西镇两镇。
姜云认为要想削弱地方边镇的实力,就必须将地方官体系融入边镇体系,以实现权力的分散。边镇将领可以在战时临时调动省内物资,但边镇本身属于特殊的军管区域,依然在省内范围之内。这样一来,边镇将领无法掌控所有权力,只能专注于军事指挥。
此外,地方最高长官与边镇最高将领平级,并且有同级别的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来进行三方制衡。这种设计使得地方政府、边镇将领以及中央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避免了某一方势力过于强大而导致局势失控。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镇的控制,还规定地方兵将非战事不得随意出入边镇,这有效地限制了边镇的兵力流动。而且,各地边镇会定期更换地方长官和将领,以防止他们长期掌握兵权而产生异心。
同时,兵员也会在一定时间内打散编制重新编排,以确保军队不会因为个人感情或利益而结成朋党。
尽管这些措施可能会在短期内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但只要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原本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们很快就能适应新的将领,并迅速恢复战斗力。
当然姜云很清楚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后果,也因此每次轮换都预留相当充足的准备时间,防止武备直接废掉。
谢玄翻出先帝留下的书信,先帝的书信上写着河东将领疑似有问题,这次借着治理黄河的理由,谢玄选择来看看河东镇的情况。
谢玄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的黄河。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先帝的书信中提到的疑点,让他不能不警惕。谢玄需要了解真相,但同时也不能让这种怀疑影响到边镇的稳定。
谢玄决定先暗中调查一番。他派出亲信,收集关于河东将领的情报。与此同时,他也亲自走访当地百姓,试图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线索。
在与百姓的交谈中,谢玄发现他们对河东将领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将军。这让谢玄感到困惑,难道是先帝的情报有误?但他并没有轻易相信,继续深入调查。
几天后,谢玄的亲信带回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原来,河东将领确实曾与外敌有过联系,但目的并非通敌叛国,而是为了获取更多情报,以保护边境的安全。
但是先帝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一点小事怀疑自已的下属呢?
谢玄满心疑惑。对了先帝是因为什么来调查河东镇的呢?因为密报。密报的来源是宫中暗派的太监。
“难不成是宫中消息来源有问题”谢玄喃喃道,但是这不符合逻辑,太监的权利是来源于皇权的,背叛先帝有什么好处。
“除非…”谢玄目光一变,有人威胁他们的家人,宫中的太监基本上都是新的,而且考虑到各类原因,真的从小有培养的小太监,其实最近几年才完全用上,之前那些老太监在宫外都是有家人的。
太监们不敢背叛先帝,但是传递假消息并且糊弄一段时间却不难,如果先帝有足够时间想必也能查出来。
可惜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