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六年秋
时间悄然流逝,修史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逐渐步入正轨。而谢玄也终于从繁琐的修史事务中脱身而出,重新投入到那日复一日、繁忙琐碎的政务处理之中。
谢玄深知自已肩负着重大责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和人民。因此,他毫不懈怠,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政务,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咚咚咚”轻轻的敲门声从门外传来,仿佛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谢玄微微皱了皱眉,但还是轻声回应道:“进来!”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期待。
门缓缓地打开,一个年幼但是相当挺拔的身影走了进来。正是谢玄的儿子,谢治谦。
“父亲”,谢治谦恭敬地向谢玄行礼,语气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重之情。
谢玄从未有过任何打压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谢治谦的教导都是相当尽心的,他始终认为所谓的打压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无论如何都过于沉重了些。
谢治谦在谢玄的教导下也是称得上一代神童,不说传承谢玄的衣钵,也能在今后有所作为。
“谦儿有何要事?”谢玄温柔的问道,谢治谦有些紧张但还是回道“父亲,这几日我在帮韩兄长整理史料发现一事”
“是何要事让谦儿如此慌乱”谢玄疑惑的问道,谢治谦回道“孩儿发现,地方各地佛道等教擅自侵吞良田,占据民户,一地县志载庙宇万户,良田千倾,如果坐视不理,定会生成大患。”
宗教,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让各个王朝头疼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周公制定礼仪制度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礼仪制度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了民间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每逢灾荒之年,宗教的势力往往会急剧膨胀,但一旦进入和平年代,其势力又会迅速衰退。
在中国,强大的中央政府对宗教的控制非常严格,绝不允许宗教的武力挑战皇权的威严。历史上,许多平民起义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著名的黄巾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这些起义军以宗教为旗帜,号召民众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给封建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历史上灭佛灭道的事件相当多,比方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等三位皇帝都曾发起过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佛庙道馆在地方上侵占土地,私自隐匿户籍,郑吴两个王朝较为迅速的交替下,佛庙和道馆的势力增长基本上局限于统一前十几年间。
谢玄沉思片刻“此事确实该管管了,地方县志大多数还很完整,这些寺庙道观我们一清二楚。”
“既然如此,我们便先从这些寺庙道观入手。”谢玄做书一封“命各地调查清楚各寺观的具体情况,若有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命令下达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针对寺庙道观的清查风暴。各地纷纷派出官员,对辖区内的寺观进行详细调查。
谢玄的命令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国家,各地官员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谢玄的领导下,国家的政治清明,官员们也大多廉洁奉公,因此,这场清查风暴进行得异常顺利。
谢玄下令出家人不能免俗,依旧要纳入户籍,不得避税逃税。谢玄要求各地官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不得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同时,他还要求官员们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感受,不得因为清查而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活。
随着清查风暴的深入,谢玄的书房内灯火通明。
“丞相,各地的报告已经陆续送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一位年长的大臣恭敬地说道,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此事感到十分忧虑。
谢玄点了点头,沉声道:“我早有预料,但没想到会如此严重。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不能让这些寺庙道观成为国家的负担。”
“丞相英明。”另一位年轻的大臣接着说道,“不过,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平衡清查与民众信仰之间的关系?毕竟,宗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
谢玄微微一笑,他的目光转向了谢治谦,问道:“谦儿,你怎么看?
谢治谦略一思索,便回答道:“父亲,我认为我们既要严格清查,也要尊重民众的信仰自由。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宗教管理机构,对寺庙道观进行管理”
谢玄满意地点了点头,征询了其他大臣的意见后当即开始起草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