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色的加深,赵铁柱命令部队熄灭所有火光,保持绝对的安静。他们需要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近营地。士兵们紧握武器,随时准备行动。赵铁柱知道,这次行动的关键在于速度和突然性,一旦被敌人发现,他们就会失去优势。
在凌晨时分,天空中还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赵铁柱率领部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山谷。他们像幽灵一样在黑暗中穿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以免惊动敌人。赵铁柱的心跳在胸腔中剧烈地跳动着,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坚定和决绝。
当他们接近蒙古军营地时,赵铁柱示意部队停下。他仔细观察了营地的布局,发现敌人的警戒并不严密,这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他迅速地分配了任务,一部分士兵负责制造混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他则带领主力部队直接冲击敌人的核心。
随着赵铁柱的一声令下,攻击开始了。制造混乱的士兵点燃了火把,投掷到蒙古军的帐篷上,火光和烟雾迅速引起了混乱。蒙古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地寻找武器。赵铁柱抓住这个机会,带领主力部队冲入营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战斗在一瞬间爆发,赵铁柱和他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勇猛地冲杀。蒙古士兵在混乱中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被赵铁柱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赵铁柱挥舞着长剑,勇猛无比,每一剑都准确无误地击中敌人的要害。
在激烈的战斗中,赵铁柱的部队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默契的配合。他们不仅在个人武艺上出色,而且在团队协作上更是无懈可击。每一次攻击都如同经过精心排练,每一次防守都严丝合缝。
随着战斗的进行,蒙古军的士气逐渐崩溃。他们开始四散逃窜,试图逃离这个恐怖的战场。赵铁柱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命令部队追击逃兵,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山谷时,战斗已经接近尾声。蒙古军的营地被彻底摧毁,赵铁柱的部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他们不仅成功地击退了敌人,还俘虏了一部分蒙古士兵。
赵铁柱站在战场上,看着四周的狼藉,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争的沉重。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铁柱的部队在山谷中清理战场,收集战利品,并审问俘虏。带着审讯出来的宝贵的情报,赵铁柱和他的部队返回了边镇。
这一次蒙古人的袭扰行动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顺利。不仅赵铁柱所在的陇右镇成功抵御了蒙古军队的进攻,整个战线都遭遇了挫败。数千名蒙古骑兵刚越过长城,就陷入了边军的包围之中。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在阻止小规模蒙古骑兵入侵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阔窝台不得不下达命令,减少袭扰的规模,并严格限制骑兵深入中原内地。他意识到,继续大规模的袭击只会导致更多的损失和失败。
然而,尽管阔窝台做出了调整,但蒙古军队的士气已经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原本计划通过这次袭扰来获取财富和资源,但现在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次失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哪里能给中原撕开一个口子呢?”阔窝台低声自语着,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沉思和决断。尽管这次袭扰行动以失败告终,但他仍然从中看到了希望和机会。
在这场战斗中,阔窝台敏锐地察觉到边军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存在着弱点和破绽。一队蒙古骑兵由于对河北镇边军的强大感到畏惧,他们选择逃避并逃往辽东镇。虽然辽东镇入边相对困难,但这些蒙古骑兵依然发现,辽东镇的边军实力明显逊于河北和河东的边军。
这支进入辽东镇的蒙古骑兵虽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成为了唯一一支能够带着大量物资、保持完整编制返回的队伍。这一情况让阔窝台意识到,如果要与中原展开一场全面战争,逐步侵蚀辽东地区可能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
通过蚕食辽东,蒙古军队可以逐渐削弱中原王朝的防线,并积累足够的资源和力量。这种策略不仅可以避免直接面对强大的河北和河东边军,还能够利用辽东镇的相对薄弱之处打开缺口。
阔窝台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开始思考如何组织和调动更多的兵力,以及制定更精确的作战策略。他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打破中原王朝的防线,为蒙古帝国赢得更大的胜利。
阔窝台看着舆图,直接控制辽东很显然做不到,就在接壤地带,要想控制辽东,第一个目标就是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