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为报先帝之恩,誓死讨贼 > 第 97章 长江水道

第 97章 长江水道

兴元八年春

朝堂之上喧闹声络绎不绝,大臣们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低声讨论着。他们脸上带着各种表情,有焦虑、有期待、也有不安。

而姜华熙则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今天的朝会将会是一场激烈的辩论,但他也准备好了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

然而,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在还没进入今日正题之前,朝堂之上众人都默契的不提起,先行处理正常的事务。大臣们纷纷上奏,汇报各地的情况和问题。

突然间最后一个大臣汇报完毕,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众人知道,接下来要讨论的议题将决定国家的未来走向,每个人都屏气凝神,等待着姜华熙的发言。

姜华熙目光扫视全场,然后缓缓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朕想听听你们对丞相亲自率军发兵西南一事的看法。”

众臣们互相对视一眼,眼神中闪烁着复杂而深沉的光芒。他们似乎都明白,此刻朝中已经悄然分裂成三个派别。其中一派坚决主张另选他人出征,他们对丞相抱有深深的疑虑和担忧;另一派虽然信任丞相,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选择保持中立;最后一派,则坚定地支持丞相,坚信他能够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反对派之所以如此强烈地反对,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自古以来,权臣掌握兵权往往会引发国家的动乱,权力无疑是一种侵蚀人心的毒药。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

终于,一位年长的大臣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陛下,臣以为丞相虽然才智过人,但亲自率军出征恐非明智之举。兵权乃国之重器,一旦落入一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臣请陛下三思。”

紧接着,另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陛下,臣认为丞相乃国之栋梁,其忠诚毋庸置疑。如今西南边陲动荡不安,正是需要丞相这样的英才去稳定局势。臣请陛下明察。”

姜华熙心中早已有了定论,但他并未直接表露出来。此刻,他将此事提出来,只是想观察一下群臣的反应和态度而已。幸运的是,反对丞相的人并不多,他们大多只是对丞相掌握军队表示担忧和疑虑,而非完全否定丞相的能力和地位。这让姜华熙稍感欣慰,同时也坚定了自已的想法。

姜华熙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而,当下形势紧迫,西南边境告急,朕需选派一位能者前去平定乱局。丞相虽身兼重任,但其才干与谋略确实出众,实乃不二之选。”

他顿了顿,接着道:“此外,朕决定派遣几位监军一同前往,协助丞相处理军务,以确保军政大权平衡。望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共保我大吴朝之安宁。”

群臣纷纷领命,姜华熙的决定既表明了对丞相的信任,又顾及了群臣的意见,使得朝堂上的紧张气氛稍稍缓解。

“准奏丞相领镇江军八万人驰援西南,同时由丞相总领西南边军事务,以西南三十万(算上镇江军)大军讨伐大理。”姜华熙下了定论,心有不安的反对派也没法再说什么了。

此时身处镇江的谢玄,仅仅过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收到了朝廷下达的调令。而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准备出征所需的物资,并开始彻底完善起了出征路线。

要想尽可能地利用一次出征的开销,取得更大的利益,同时减小开销,提前规划好出征路线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军队在行军途中遭遇不必要的阻碍和损失,从而提高作战效率。

此外,合理安排出征路线还能够确保军队在战斗中有足够的补给和支援,增强战斗力。

谢玄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舆图,脑海中不断地思考着各种可能性。

经过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如果选择走长江水道,将会大大降低军队的消耗。然而,这条路线也并非没有风险。长江水道上的楚王就是个问题。

由于西南地区补给困难,贵州和广西等地无法直接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持。

最终,谢玄决定先通过长江水道进入蜀中,然后再由蜀中进入南中,沿着季汉丞相曾经走过的古道前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行军途中的损耗,还能够更好地保障军队的给养供应。

同时,这条路线也有利于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取更多的情报信息,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路线已经被定好,但楚王这位藩王若想让他安分下来却并不容易。毕竟,在将南方大部分兵力调往北方之后,剩下的兵力当中,用于防备楚王的兵力占据了绝大部分。

谢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