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84章 节度副使

第184章 节度副使

越顺,就代表他们的官位将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必然的,没有妥协的可能。

中下层官员还好,他们按部就班就行。

重臣不行,天子一定要换人,只是快慢早晚。

现在看来,这个进程要加快了。

除了林如海外,就是王彬的摊丁入亩也大获成功。

度田成功,然后整理赋税,虽然免了人丁税,还免除了大半徭役,但核算下来,摊丁入亩后赋税额大增。

主要就是原本很多不交赋税的隐田,诡寄,飞洒,在王彬的强势下被大量查出。

度田之后,除少量优免田外,大量田亩得以征收夏秋两赋。

核算下来,税赋收入不减反增,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

两件事,都是令隆正帝脸上有光。

对两个重臣的封赏也是随即做出。

王彬加太子太保,少保,金紫光禄大夫,为中极殿大学士。

这是取代了陶炳吉的位置,顺理成章的成了次辅。

而且很明显,首辅老迈,估计年内就会乞骸骨请致仕,王彬任首辅之日也快了。

而林如海,也是完成了在淮扬盐道上的职责,诸多事务理顺了,地方不法盐商被清扫一空,也到了酬功之时。

加太子少保,银青光禄大夫,任户部侍郎。

在隆正帝看来,林如海入阁都行,能力足够,功劳也够。

光是降抑盐价和增产之事,不知道给朝廷带来多少利益,也是真的惠及万民,德被苍生。

但没办法,林如海一首是三品虚职,西品实职。

骤然入阁,人心不服。

且料理财赋之事,也离不开林如海。

不过林如海任左侍郎,尚书罗幼度和首辅一样都是老迈不堪,距离致仕也不远了。

一两年内,林如海可为尚书,再干出一些实绩,转任礼部或吏部尚书镀金一二,此后入阁就不难了。

两大重臣,也是先后入京,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与此同时,京师的大消息就是一等伯贾芸的去向。

历时数月后,贾芸的新任命也是确定下来。

年前不久,冯唐持节任蓟镇节度使。

开春后,贾芸任蓟镇节度副使,大宁卫兵马使。

大周军制,节度使为正常的最高武职,在其上,只有提督一职。

提督只有京营常设,派年老德高的重臣勋贵任提督京营戎政事。

但军权不可交托一人,还会任几个协理提督,一般是一个侯伯勋贵加一个文官。

同时,还会有太监监军。

彼此互相牵制。

加上中车府,绣衣卫监督。

此外,皇城禁军不受提督节制。

除京师外,就是江南金陵偶尔会设提督,并不常设。

毕竟远离京师,提督诸镇,万一出个权臣野心家麻烦就大了。

若大军北征,皇帝亲征就不设提督,亲征则设提督。

各镇也是设节度使和副使,此外就是各军的都统制,各营统制等等。

也会有监军使,观察使,转运使等官职。

有的内镇就是设总兵,副将,参将,大体和这些官职都是对等的。

大周受前明和清影响,军制官职稍许有些混乱。

还有一些自己弄出来的官职。

比如王子腾的九边都点检之类的怪异职位。

其实就是个巡察武职,类似文官的巡按,明升暗降。

节度军镇之下,在京营是军,在外镇是军或是卫。

军是纯粹的军事单位,卫,则是军事与民事结合。

这也是前明留下来的制度之一。

军民一体,设武职官统驭。

这样方便抵御外敌。

一般都是设在边境地方。

这一次大宁复立,并没有首接设大宁镇,而是先设大宁卫。

毕竟一开始不可能有一镇的规模。

一镇,需得十余万军兵,万骑之上,拥有千里防线。

大宁还没有这本钱,建一卫城,若干军堡,军台,墩堡,构筑防线。

军队在两三万人左右,慢慢移民充实。

待有几十万百姓,城池过十,军堡数十,那时候可以考虑立镇。

贾芸这个兵马使,就是节制两到三个军,然后数十个军堡,百姓移民的屯堡,俱归他管理。

在不少朝廷重臣看来,隆正帝有些操切急躁。

毕竟贾芸年龄太小,年未满二十担此重任,实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