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起来,元娘可不就寒酸了吗?
随年钱是按年纪来给钱的,当年几岁,便要给几文钱。\r?u?w*e+n?5·.-o,r/g`
元娘就是虚报自己已经长命百岁了,也比不过犀郎的五百文。
偏偏弟弟有文才,她也高兴,自然不能因此为难犀郎。
于是就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她故意边烧竹子,边吟诵与除夕相关的诗,还刻意凑到王婆婆边上念。她打的什么主意,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正逢除夕,是王婆婆脾性最好的时候,一年到头,长辈只有这几日最好说话,为了讨彩头,是不会骂人的。
这才叫元娘讨得便宜。
她笑得眉眼弯弯,是漫天纷飞的雪花都掩不住的灼灼美丽。
王婆婆见了,也不免心情顿好。
日日见着一张美丽的脸,简直如喝琼浆玉露,她老婆子自觉都能多活几载。
她因此软和了神情,破天荒的主动夸了元娘,“你弟弟背书领会先贤之意厉害,字却是平平,只方正、等大,字迹齐整,放在科举时不错,平日里却没什么鉴赏的余地,倒不及你,字里行间已有几分秀丽神韵。”
“颇有天赋。”她感叹道,“若是男儿,勤加苦练,兴许能有几分名气。”
难得能被阿奶夸,元娘自是满心欢喜,至于后一句感怀,她也没放在心上,真要是能扬名,往往也是等死后。
自己要是能扬名自然是好的,不能便也不能,横竖她死了以后和她无甚干系。
元娘看得开,她只管眼前的实惠。
至少阿奶给了她和犀郎一样的五百文,这样明日正旦,她和徐承儿出门玩的时候,就多了许多可选的了。明日家里的铺子不开门,她可以把万贯也带出去玩。
玩什么呢?
关扑肯定是要的,一年中难得能正大光明的玩,还有……
买樊楼的点心,可以只买一碟!
要不要再找术士卜算呢?
去瓦子的时候,猜商迷一定要玩的,正旦去能赢东西的,元娘才不会错过这样能占便宜的机会。′n.y\d·x~s¢w?.~c-o/m~
她在心头仔细思索的时候,王婆婆也带着她们开始祭拜祖宗和亡人。
王婆婆拿着香三拜以后,照例闲叙起来。
“今年我特意买了樊楼的玫瑰酥,官人,你年轻时就爱吃这点心,今儿咱家渐渐富裕了,在汴京也算是站稳了脚跟,往后清明、除夕,我都买玫瑰酥。元娘像你,也爱吃玫瑰酥,她看我买它,路上欢喜得很。”
“我儿,犀郎在制文上的天赋像到了你,不对,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小小年纪,教导他的老师却说他的火候已到,可以准备下场考解试了,你在天有灵,一定要庇佑他平安中举,前途顺遂。
“还有元娘,她如今愈发大了,我有意为她相看,你做爹的,纵使不能活着陪她,鬼魂也得替她掌掌眼,看看哪个是好姻缘,尽早叫她遇到……”
王婆婆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把一家人的所求都念了个遍。
其实,她未必信鬼神,只是盼望死去的人真有所知。这么多年了,离她而去的人愈发多了,她再硬的心肝,也实在是……想念。
今年她说的格外长些,可也有尽头,把香往香炉里一插,就得进堂屋了。
外头没有炭盆,实在太冷了。
进了屋,照例又是吃拨霞供,喝屠苏酒。
今年的拨霞供不似往年都是刷素菜,因为陈括苍提起,王婆婆特意片了牛肉、牛肚等,就连拨霞供里的汤,也换成了筒骨熬的,里头放了竹蔗,按他的说法是既能降火,其味又甘甜。
还别说,真是比往年简单的菌子、竹笋的素菜要添些香味。
牛肉从锅底稍稍一捞,嫩滑醇香,再沾上蒜瓣酱,酸咸中带着点蒜末和姜末的辛辣,滋味实在是好,不知不觉就吃了许多。
而汤底也十分好喝,清澈澄黄,舀一口喝着清甜,隐约有牛肉那与众不同的微微香味,烫得五脏六腑都顺了。
用过晚食,王婆婆又是最后一个喝屠苏酒的。~三\叶-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