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命,太尉张温曾建议陛下,令叛乱之地的太守或者刺史就地组建兵马,负责镇压叛乱!”
说到这里,张让的脸上露出些许苦涩:“原本以为此举能快速的镇压叛乱,谁想事情出了意外,各地叛乱更多了,就连司隶地区,都出现了不少黄巾余孽!”张飞眸光一闪,开口问道:“此事有蹊跷,莫非有些太守或者刺史,想要借机掌控兵权,所以暗中蛊惑百姓叛乱?”张飞这话一出,刘宏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这一点他自然也是想到了。?s.y!w′x¢s¨.!c!o+m-大汉讲究三权分立,民事权,兵权,监督权互相制约,太守是一郡主官,但没有兵权。现在天子刘宏开了一个口子,境内有叛乱的,就可以自行组建兵马平乱,那些太守就有了掌控兵马的借口,境内纵然没有叛乱,他们也会弄出一个。一个太守,有了民事权,再有了兵权,那和几百年前的诸侯有什么区别?只是刘宏明白的太晚了,他现在是骑虎难下,若是因此责罚那些太守,那些叛军就有会趁机做大,若是对那些太守置之不理,其他太守也会效仿,到时候,他这个天子,就真的和周天子一样了。张让注意到了刘宏的脸色变化,心中一惊,连忙转移话题道:“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益州刘刺史上书陛下,请求改刺史为州牧,不知雷侯对此有什么看法?”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张飞摸着下巴,佯装思考,片刻之后问道:“刺史虽然为一州长官,但以监察为主,很少涉及地方军事和民事,一旦改成州牧,那可就是封疆大吏,实权诸侯,万一这些州牧生出不轨之心……”张飞话没有说完,但无论是天子刘宏,还是张让,都是聪明人,他们自然是明白张飞的意思。那些太守掌握兵权,最多就是春秋小国一样,纵然一个两个的有不臣之心,朝廷也有信心挥兵剿灭 而刺史改成州牧就不同了,州牧掌控的地盘和兵马可多了去了,一旦起事,那如同战国七雄一样,麻烦大了,稍有不慎,大汉就有倾覆之危。刘宏阴沉着脸说道:“皇叔不会害朕,更不会害大汉!”“更何况,皇叔为了自证清白,主动请缨担任交州牧!”天子刘宏嘴里的皇叔指的是刘焉,他的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淮阳王刘余,按照辈分,正是刘宏的皇叔。张飞这个时候,也突然明白,为什么改刺史为州牧这件事,要刘焉来上奏。刘焉是汉室宗亲,由一位刘家人提出此建议,无疑比其他外戚、宦官或士族更为得当。如果何进、蹇朔,或者汝南袁氏等人提出这一计划,天子刘宏的反应恐怕不会是考虑,而会是立即削弱他们的权势,以防止他们谋反!张让明白刘宏的心思,立马解释道:“百余年前,大汉各地叛乱,朝廷就曾改刺史为州牧,各地叛乱很快就被镇压!”张飞眉毛一挑,他知道张让说的事情,那是西汉末年,百姓活不下去,所以叛乱频起,刺史们不得不在监察职责之外,积极参与实际事务处理,如镇压叛乱或介入地方管理事务,这种变化使得原本只负责监察的刺史逐渐增加了实权,逐渐成为超越太守地位的“地方官”。后来汉成帝就颁布命令,将刺史的职位改为‘州牧’,用来镇压叛乱。州牧出现后,这些地方的州牧并没有立即拥兵自立或直接发动叛乱,相反,他们积极从事维护汉朝的统治的工作。直到位面之子刘秀横空出世,灭了王莽,重新恢复大汉正统,才废除州牧制度。可以说,在西汉末年,州牧制度对于大汉起到了正面作用,这也是天子刘宏心动的一方面。但是刘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西汉末年的州牧制度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那些州牧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力量,刘秀就崛起了,然后废除了州牧制。若是州牧时间维持的时间长一点,那结果会如何,可就不好说了。张飞并没有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刘宏既然询问自己此事,并说刘焉不会危害大汉,那其实就说明在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只是还想得到别人的赞同,不然他也不会让张让解释那么多。张飞故作沉吟,随即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各地士族借助叛乱迅速集结兵马,壮大势力,若朝廷不加以制衡,恐怕他们会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甚至威胁到大汉的根基,改刺史为州牧,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州牧手握实权,既能镇压叛乱,又能制衡地方豪强,可谓一举两得。”刘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依旧有些犹豫:“贤婿所言极是,但朕担心,若是州牧权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