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前,天光将明,宫钟未鸣。{?;新?¢完D}^本\神.站[} (追_最@新%¨~章D节-?
整个洛陵皇城早已从沉眠中苏醒。
太和殿前,数十丈的丹墀广场空旷而肃穆,丹石被晨露濡湿,映出一层水光。
随着宫闱初启,禁军列阵而出,肃立于两侧,甲胄轻响,铁戟森然。
风不语,鸟不鸣,天地寂然,仿佛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这是改风日。
大尧历代沿袭至今的天朝大典,一年仅一次,举国上下瞩目。
所谓“改风”,即“改政之风”,是天子御下、颁令、革弊布新之大典,其日,百官入朝,听君宣策,读年诏,立新规,举善贬恶,宣天下之纲纪、律条、政令与改革之意志。
一纸诏书,可抚百姓之苦;一言妙策,可动万方之势。
而今年的改风日,却又尤为不同。
过去一年,大尧几陷亡国之境。
北境战乱初起,党争撕裂朝纲;左相叛乱、孟党谋逆,接踵而至;四王并起,诸侯割据,山河烽烟四起;兵溃民乱,国基震荡。
如今,战虽止,乱未息;火虽熄,灰犹热。
今日之改风,非但为政纲之定,更为社稷安危之断。
金銮殿前,百官陆续到齐。
一身朝服的官员分列殿前广阶。
左文右武,按九品十二级各就其位。
尚书台、礼部、户部、兵部、大理寺、太常寺、御史台、少府监等部官员齐聚。
诸卿侍郎、给事中、监察御史、典仪使、吏部考功郎……皆如赴敌。
无一人敢嬉笑,无一人敢失礼。
所有人神色肃然,甚至连朝靴声都被殿下青石所吞。
“改风日……终于到了。”
有低声私语自武官列中传出,却也立刻归于寂静。
这一刻,无数目光悄然扫向那高踞朝列之上的皇座——却仍空空如也。
朝门两侧,黄门内侍已整装待命。
紫金礼旗肃然垂立,金铃不动,气氛压抑如暮云低垂。
广阶之下,有文臣低声道:“这一年之乱……怕是百年未有。”
“而今改风若无对策,百姓心恐难安。”
有人回道:“只愿陛下今日,不是空口唬人。”
又有人皱眉:“陛下毕竟年少,又以武闻名,治国一道,未曾真正展露过手笔。”
“能否承起这天子之责……难言。”
“即便有心,若无人辅佐,有意也成空谈。”
“不如我们自上陈策,助其布新?”
“此言有理——朝中贤士众多,今日若人人都能上一道良策,或许可为陛下所用。”
一阵低语之后,几名官员交换眼神,暗自点头。
此刻,他们心中对陛下的信心虽未全失,但真正能否“以笔治天下”,无人敢断言。
他们知道,陛下能以剑御敌,却不知能否以策驭国。
巳时将至,钟鼓未响,天光如洗。
今日之洛陵,天清无云,日色明朗,却无喜气。
朝堂之上,一如风暴来临前的静默。
文武群臣立于丹墀之上,仿佛是森然石像,静等君来。
某位中列官员暗自擦拭额头细汗,低声道:“我昨夜观天象,今晨北星转明,似为不吉。”
旁人却轻声反驳:“未必。”
“我观紫气东来,瑞光拂云,反为大吉。”
两人互望一眼,却皆不再言语。
因为他们都知道,真正的凶吉,不在星辰,不在气象,而在即将到来的——那个人。
他既是帝王,也是赌注。
太和门内,黄门一声长呼:
“——陛下驾到!!!”
这一声,如山雷炸裂!
一瞬之间,百官齐跪,万靴齐响!
“恭迎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整座洛陵皇城,文武百官,万口齐呼!
他们的声音,穿过九重宫门,穿过苍玉天街,穿过百年王朝的山河记忆!
无数道目光投向朝门之外!
——今日改风!
——万众瞩目!
——风雨欲来!
天子,萧宁,至!
随着太和门的金銮殿门缓缓开启,一道身影由高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