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靖康物语之塞北帝姬泪 > 第3章 黄嵬山遗恨

第3章 黄嵬山遗恨

不逊。景思立忍无可忍,率领蕃、汉军队六千人向青宜结鬼章发动进攻,征讨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踏白城(今甘肃东乡西)。青宜结鬼章调集二万余吐蕃军队,设立三大城堡抵御宋军的进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血战十余回合。吐蕃军队人多势众,包围了宋朝军队,宋军大将王宁战死。在战斗中,主将景思立身中三箭,韩存宝、魏奇等人也身负重伤,但他们依然奋勇杀敌,景思立受伤后又率领宋军冲入敌阵,杀退了青宜结鬼章的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冲出包围圈。景思立、走马承受赵元凯壮烈殉国,韩存宝、李资、景思谊等大将侥幸逃脱,宋军大败而归。

辽咸雍(1074)春,辽道宗派遣特使萧禧出使宋朝,要求双方重新划定河东(今山西)、河北(今河北)的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三州的地界。三月,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辽朝。说明宋朝有诚意解决边界纠纷。十月,双方使者大会于大黄平,争论不已。大康元年(1075)三月,辽朝使者萧禧再度出使宋朝,要求尽快解决双方地界问题。宋神宗有意让步,解除了强硬派吕大忠的职务,改派韩缜、张诚一前往河东。与辽朝面议边界。曾公亮、文彦博、王安石、韩琦、富弼等元老大臣均反对割让领土。沈括也据理力争,坚持拒绝辽朝的无理要求。经过前后六次谈判,辽放弃了黄嵬山,争得了西边的天池(今山西神池县境),宋辽双方蔚、应、朔三州边界完全按照水流南北的分水岭为准,这样,宋朝长城以北的领土全部让给辽朝。

熙宁七年(1074)二月踏白城之战中宋军失利后,四月,吐蕃军队乘胜包围了岷州(今甘肃岷县),吐蕃僧人温遵率领容、李、龙三族蕃部响应青宜结鬼章,围困岷州达数月之久,岷州几乎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成为一座孤城。刺史高遵裕派遣副将和猛将包顺出兵与吐蕃军队短兵相接,同时挑选一百名精锐骑兵从岷州城南门狂呼出城,与包顺等人里外夹击吐蕃军队,吐蕃军队狼狈逃窜。岷州被围的消息传出后,宋廷下令岷州守将退保临江寨(今甘肃宕昌),但诏书刚传到时,吐蕃军队已被高遵裕击溃。高遵裕被提升为岷州团练使,其他杀敌有功的将士也得到了多少不等的赏赐。

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其他官僚多次对宋神宗诉说新法不便于民,攻击王安石:“变乱天下”。起初,宋神宗只是让王安石省去部分新法,作些暂时的妥协。由于皇室及群臣的极力反对,王安石多次上书宋神宗,要求解除宰相职务。后来,宋神宗迫不得已才委派吕惠卿带着皇帝的诏令去见王安石,让他出任太师、太傅一类的闲职,仍然留在京城。但王安石坚决不答应,要求到外地任官。王安石推荐韩绛为宰相,吕惠卿辅佐韩绛,坚持实施新法。王安石罢相后,出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知府。韩绛吕惠卿二人遵循王安石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新法,因而当时士大夫称韩绛为“传法沙门”,吕惠卿为“护法善神”。

熙宁七年(1074),踏白城(今甘肃东乡西)之战后,吐蕃军队乘胜包围了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此时,负责熙河路军务的王韶迅速赶到边境地区,在熙州(今甘肃临洮)集中优势兵力,作好防御吐蕃的准备。因而,王韶出其不意,率领军队直趋定羌城(今甘肃广河),渡过洮河,派遣大将王君万大破吐蕃额勒锦族,斩杀吐蕃兵一千余人,切断了吐蕃与西夏之间的联系。自己亲自领兵进攻宁河寨(今甘肃和政),分遣将领进入南山地区,攻破布沁巴勒等族,就阻止了吐蕃援军的到达。围困河州的吐蕃军队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援军已无法到达,又十分担心被王韶切断南山归路,于是迅速撤离了河州。

几天后,王韶在南山地区焚毁吐蕃帐落、营房,斩杀吐蕃兵三百余人,迅速打通了通往河州的道路。青宜结鬼章等人率领残兵败将退保踏白城西,王韶率领主力军从河州出发,与青宜结鬼章大战于踏白城西,斩杀吐蕃兵一千余人,其后迅速推进到银川,攻破吐蕃城堡数十座,焚毁吐蕃帐落二千余座,斩杀二千余人,扫清了这一地区的吐蕃残余势力。在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宋军大获全胜,共斩杀七千余名吐蕃士兵,焚毁吐蕃族帐落二万余座,获得牛羊八万余头。

吐蕃大酋长木征被迫投降了王韶,宋神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命令王韶、李宪等人派人将木征及其家人押送开封,沿途予以特殊照顾,不得伤害木征等人。宋神宗高兴之极,对参战将土大加赏赐,王韶、李宪、燕达等将官被加官进爵。木征等人到达开封后,宋神宗赐他姓赵,名曰思忠,册封他为荣州团练使,其母郢成结赐姓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