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二季干旱不雨,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加之辽朝使者屡屡要求宋朝割让领土,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造成的。郑侠将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流离失所、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情况绘制成《流民图》,上呈宋神宗。宋神宗审阅郑侠奏章后,夜不能寐,叹息再三。其后,郑侠又上书宋神宗,认为天旱不雨,完全是由王安石引起的,并扬言罢黜王安石,上天必下雨。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担任执政大臣,郑侠又上书弹劾吕惠卿,认为吕惠卿与王安石是朋党,本性奸诈,建议罢黜吕惠卿,任用冯京为宰相。郑侠还指出元绛、王介、孙永、冯京是仁义之人,可以担任执政大臣的重任。吕惠卿怒不可遏,结果郑侠被编管汀州(今福建长汀),不许再入仕途。
熙宁七年(1074)四月,端明殿学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司马光上书朝廷,对王安石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抨击。他认为;自从宋神宗皇帝继位以来,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近年以来,许多百姓破产失业,民怨沸腾,其主要原因在于辅宋神宗治理国家的大臣未找到好的对策。王安石独断专行,提拔与自己政见一致的官员,排斥、打击异己,甚至连天子耳目之官的台谏官僚也不断被贬逐,而任用一些奸诈小人,从上到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变法派人物,上行下效,竟相聚敛钱财。
司马光还指出当前政策的六点失误,其一是官府大量发放青苗钱,使老百姓负债累累,日益贫困,政府也无所收益;其二是免除富裕上户的差役,聚敛贫困下户的钱财,而官府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奉养一批无用的役人:其三是设置市易司,与贫民争夺钱财,实际上,损失了大量官府物资;其四是宋朝本土尚未治理好,而朝廷却不断进攻周边各少数民族,得少失多,其五是施行保甲法后,允许农民练兵习武,妨碍了农业生产;其六是妄兴水利,劳民伤财。在这六大弊病中,青苗、免役二法危害最大。农民在丰收年景卖出所产粮食,其价格仅在常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如遇上灾荒年景,农民无粮可卖,只得撤卖房屋,甚至卖儿卖女方能交纳官府征收的钱财。
这样自然会造成货轻钱重的局面,老百姓必然会越来越穷。从去年(1073)秋冬至今,天灾频仍,老百姓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各级地方官吏却照旧催督青苗、免役钱。假如象前代一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那么,祖宗开创的基业将被彻底断送。渴望皇帝陛下有所醒悟,废除新法,兴利除弊,迅速改变这种危如垒卵的局面。
熙宁七年(1074),曾布同吕惠卿之间关于市易法的争论因吕惠卿升任参知政事而告一段落。其后宋神宗又委派章停、曾孝宽二人在军器监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核实二人申报的调查材料。吕惠卿检索治平、熙宁时期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呈报宋神宗,但这些情况与三司使曾布所谈的财政收支状况大相径庭。宋神宗命令曾布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并认为曾布的分析是言之成理的。这样,曾布与吕惠卿之间的矛盾因此而进一步加深。既然朝廷巳派人对市易法争论一事进行追究,他与吕惠卿之间势必分出谁是谁非。最后,曾布落职,以本官出任饶州(今江西鄱阳)知州,吕嘉问出任常州(江苏常州市)知州,魏继宗被追夺所授官职,不许再入仕途。
熙宁五年(1072),北宋着名科学家沈括开始主持司天监工作。他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将所着《浑仪》、《浮漏》、《景表》三篇科学文献上呈朝廷,并在文献中附有三种仪器的图案。朝廷采纳了他的学说,并命令他对浑仪等三种观测天象的仪器进行精心的研究和加以改进,以达到改变历法的目的。至熙宁七年(1074)六月,沈括将所制成的浑仪、浮漏等两种仪器送呈宋神宗后,宋神宗下令将它们安置在翰林天文院。其后,提举司天监沈括被提升为右正盲,宋神宗还赏赐他银、绢各五十两、匹。同时,参与浑仪等设计制造的司天秋官正皇甫愈等人也得到不同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