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靖康物语之塞北帝姬泪 > 第3章 黄嵬山遗恨

第3章 黄嵬山遗恨

制,管辖五百名士兵,将兵每十人为一火。将兵法的实施使宋军训练有素,战斗力逐渐提高。

熙宁七年(1074)九月,盐铁部失火,火势蔓延,焚毁了整座三司衙门,共计房屋一千o八十间。火灾发生时,判军器监章停迅速率领属下士兵前往救火,身先士卒,为宋神宗赏识。火灾发生后,三司使元绛被罢黜,盐铁副使张问出任虢州(今河南灵宝)知州,盐铁判官李端卿、韩忠彦被降一级官,出任州军通判,度支副使孙坦、户部副使贾昌衡等及其他各级官僚并罚铜三十斤,宋迪等人追夺两官勒停。宋神宗下令立即从熙河路调运木材进京,由将作监规划设计,重修三司衙门,任命章惇为权发遣三司使,暂时负责三司的一切事务。因许多文件、档案资料被焚毁一空,章惇迅速组织十五名吏人从其它各衙门搜集整理原有的文件副本,并将原有的一些法令条文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分类。章惇还要求宋神宗将原来不属于三司使的权力下放自己,如三司官吏任免权等,以处理善后工作,宋神宗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从宋朝发动熙河路战役之后,王韶上书朝廷,认为西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经常将大批良马赶到与宋朝接壤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所喜欢的唯有茶叶,但边境地方政府缺乏茶叶与他们交换马匹。熙宁七年(1074)正月,宋神宗诏令三司勾当公事李杞到四川地区收购茶叶送到秦凤路,熙河路,与各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同时宋神宗还下令调拨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匹、度僧牒五百道给李杞,李杞可以动用四川地区的常平钱物、坊场钱收购茶叶,着作佐郎蒲宗闵协助李杞办理此事。李杞上任后,立即在四川地区产茶州县由官府设置收购茶场,将每年茶税钱增加到四十万贯,同时严禁园户私自买卖茶叶,违者严惩不贷。至熙宁八年(1075),李杞因病离职。都官郎中刘佐上任后,官府茶叶堆积如山,运输不便,很难将川茶运往陕西地区。他建议朝廷将陕西解盐运往四川地区,由官府垄断销售,然后用卖盐所得钱购买茶叶,但收效甚微。

熙宁十年(1077),知彭州(今四川彭县)吕陶多次上书朝廷,猛烈抨击李杞、刘佐等人对蜀茶法的改革,李杞、刘佐、蒲宗闵等人被贬官。宋神宗又任命李稷为三司判官,继续经营蜀茶改革。李稷着重改革茶场司机构,选派清正廉洁的官员为茶场司官僚,大力整顿吏治,同时声明茶场司工作各州县地方官不得横加干预,还调整茶叶收购价格,由于茶叶价格起伏不定,李稷下令取其中价,然后规定每年所收购茶叶数量,对完成定额的官吏进行奖励,否则要受到惩罚。同时,李稷和蒲宗闵还上书朝廷,建议严禁将南方茶叶运往陕西地区出售。至元佑元年(1086),侍御史刘挚上书朝廷,弹劾李稷、蒲宗闵等人,废除了他们的改革措施。

熙宁七年(1074)三月,宋神宗对执政大臣说政府征收免行钱太多,致使行户怨声载道。王安石针对宋神宗的这种心理状态,具体陈述了征收免行钱的情况。他认为,免行钱完全是由行户自愿交纳的,如果行户不乐意,可以依然承担原来供应官府物资的任务,执行免行法的官员并未强迫行户交纳免行钱。于是宋神宗道出了真实意图,说内廷的宦官、皇后、妃子们都指责免行法有弊无益。王安石则劝谏宋神宗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误国的历史教训,不要偏听偏信。其后,翰林学士承旨韩维竭力攻击免行法的弊端。针对韩维的诘难,详定行户利害所又向中央呈交了详细的汇报材料,陈述了免行法对大多数行户有利的事实,认为免行钱可以解决开封府吏人俸禄问题,而且在执行免行法过程中并无违法现象。通过调查,只有糠米等少数几行才不愿交纳免行钱,其他都愿意依旧供应官府衙门。因而宋神宗打消了顾虑,支持了详定行户利害所的意见。

吕嘉问从户部判官升为提举市易务后,深得宰相王安石的信任,因而势焰熏天。市易务本来隶属于三司,由三司使管辖。当时的三司使薛向本是一个很有财政头脑的干练官员,但吕嘉问往往凌驾于薛向之上,经常在王安石面前攻击薛向。熙宁七年(1074),曾布代替薛向任三司使。三月,宋神宗亲手写御札给曾布,要他了解三司使详情。曾布先奉命察访河北地区市易务情况后,认为吕嘉问只想聚敛钱财,不顾百姓死活,完全违背了设置市易务的初衷,城市居民民怨沸腾。其后,曾布将所有调查材料全部交给了宋神宗,神宗又将材料移送中书。在王安石、吕惠卿等人庇护下,吕嘉问并未因曾布的弹劾而下台。

熙宁七年(1074)四月,监安上门、光州司法参军郑侠上书宋神宗。他认为,从去年以来蝗灾大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