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281章 厘定规矩

第281章 厘定规矩

了。不能等自己死后,还让自己的后人一通乱来,把他好不容易改革出来的成果,全都毁于一旦。?§?看<书>/屋3 ?最-:新?#章`>节ta更^新?快???

这第一步,就是正式厘定国家财政的分配细则。

明朝就是很好的现实参考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乱钱,损耗国力,严格区分了国库和内帑,国库只负责国家大事,而内帑仅为皇帝私人用度,二者互不干涉。

比如,明朝皇帝的大婚与殡葬,虽然是皇帝私事,但也属于国家大典,所以就要国库出钱承办,而内帑不用掏一分钱。

就因为这,明朝皇帝还时常与外廷官员发生用钱冲突。

明武宗大婚,下令户部运送大量金银使用,户部先是输送了三十万两银子,明武宗觉得不够,户部、给事中、监察御史就齐上阵,劝说武宗皇帝少点,大婚没必要那么多银子。

这场争端的结果是,户部咬着牙又输送了四十万两银子。

没办法,明武宗太强势了,户部干不过,而且皇帝大婚,本来就是国家大典,就是要国库出钱。

包括后面嘉靖大婚、万历大婚,户部都曾哭过穷,却都拗不过皇帝,只能乖乖出钱。

可大婚、殡葬这样的国事拒绝不了,那皇帝自己的爱好、修建宫殿什么的,户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万历年间,皇宫三大殿起火,万历要国库出钱修缮,户部则要万历自己从内帑出钱。

万历无法,只能自己开放内库。

因为皇宫是皇帝私人所有,里面的宫殿维护,太监、宫女的工钱赏赐,还有皇帝自己一大家子的饮食用度,全都是内帑来出钱。

这趟双轨制系统在明朝稳定运行了一百多年,一直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逐渐崩坏。

明末崇祯为啥那么穷,就是国家每到大灾,户部就让崇祯出内库的钱,来帮国库赈灾。

为啥国库不出钱

当然是万历把国库榨干了,导致国库掏不出钱了。

不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已经相当不错了。

聂宇不可能为后世安排好所有东西,就算安排好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制度的执行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初心。

不说我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聂宇把自己想好的预案,批注夹带在了户部的财政报表,之后便往桌边一放。

接着又随机抽取一本,是荆州府衙递来的奏事。

现在的荆州府因为是大汉的临时都城,所以荆州知府虽然还是知府官衔,但已经基本被视作大汉这边的“荆州府尹”。

府尹不比知府,二者官衔看似差不多,可权势却差的大了去了。

伪清那边的府尹有且只有一个,即北京城的顺天府尹,权势与御史台、九门提督、直隶总督几乎相当,还有承接全国各地刑事诉讼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而且,顺天府尹虽然实际官衔不高,几乎没有最终决断权力,但顺天府尹是可以直接上殿面见皇帝的。

翻开奏章,却是荆州知府在报奏已经开始的邸报辩经。

邸报辩经虽然是聂宇抛出来,吸引火力的诱饵,可不代表聂宇就不关注了。

相反,这种大汉治下众多学者文人,甚至不乏有声名不显的地方大儒,跑出来公开打笔头仗的场面,可实在是不多见,而且政治宣传意义也极大。

荆州府衙已经把几篇有价值的文章,专门列举圈画出来,跟着奏章一起呈递,方便汉王快速翻阅。

聂宇简单看了几遍,就忍不住笑道:“果然,这笔头仗只要打起来,那是非对错就已经不重要,为什么争吵也不重要了。”

随侍的左观澜也不由瞥过了眼,但又很快收回目光,大王没让他看,那他就不用看,做好自己随身秘书官的职责就好。

聂宇倒是看出左观澜的心思,心情颇为不错的他,把几篇文章递给了对方,反正也不是什么机密文件,出去买一份邸报就能看到。

左观澜接过那几篇文章,细细读过后才知道汉王说的什么意思。

几篇文章的时间跨度和内容跨度都很大,最开始的几篇还是围绕女子的贞操廉耻在辩论,又夹杂女子裹足是否应该禁止。

虽然大汉这边借着辩经,已经在悄悄推行乡镇女子禁止裹足,还安排了罗典这位退休的老山长,亲自下场写文章支持大汉废止缠足,可反方文人实在太多,就算是罗典这样的大儒都有些双拳难敌四手。

而且,女子裹足已经变成次要话题,真正主旨辩论点集中在了《女诫》新例中关于三纲五常的解释。

这一点甚至得到了部分百姓的认同,实在是传统的三纲五常过于深入人心,认为女子就该知道礼义廉耻,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与外男随意接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