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 第422章 大汉宝钞

第422章 大汉宝钞

时至六月。`二_八`看~书?网¨ ?耕/薪~最*快`

兖州,东郡,都水监行辕内。

王潜面色凝重的端坐在营帐内,在他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其他河段工地送来的行文奏报。

随着运河工程规模日益浩大,诸多问题也开始浮出了水面。

其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物资调运情况。

粮食倒还好说,沿途各地的常平仓大多己经基本建成,倒也可以维持数十万河工的需求。

但每日需要支付给河工们的工钱,则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铜钱笨重,长途运输风险高、损耗大,且帝国铜矿开采冶炼速度,己隐隐跟不上这史无前例的消耗。

如今,豫州、冀州的部分河段,因铜钱转运问题,己经拖欠了河工好几日的工钱了。

虽然眼下并没人多说什么,可若时间久了,难保不会出现骚动。

最为关键的是,万一因此影响到朝廷的信誉可就麻烦了。

面对如此问题,王潜也不得不将目光放在了大汉商行内部通行的“钱引”上面。

如今的大汉商行,在以王潜为首,曹家、荀家、杨家、糜家、以及诸多地方豪商为辅的经营下,大江以北的大多数郡治所都有着其分号。

而商行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内部流通的钱引,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如今的朝野上下,几乎大部分人都知道了“钱引”的存在。

“看来,也是时候以此为契机,来动一动金融了……”

王潜暗自呢喃一声,然后取来纸笔,写下了一份传信,并快马朝洛阳而去。

大概过了十余日,一队百人规模的精壮护卫,护送着十辆大车,缓缓的来到了行辕内。

这些护卫们押送的不再是沉重的钱箱,而是数口密封严实的大木箱。

箱盖开启,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叠叠印制精美、质地坚韧的桑皮纸券。

纸券以靛蓝为底,边缘饰以繁复的云雷纹,正中是醒目的朱砂大字——“大汉宝钞”。

在这些宝钞依照规格大小,分别标注着“当千钱”、“当百钱”、“当十钱”等不同面额,并加盖了鲜红的“大汉商行总行印信”及“少府钱监之印”两方大印。

在大印当中,更有细密繁复、肉眼难辨的暗记水印潜藏其中。

“奉王师令!”

工兵校尉的声音响起,“自本月起,尔等军饷,半数为铜钱,半数为朝廷新发之‘宝钞’!

此宝钞,乃天子诏令,王师与大汉商行担保,可在任何大汉商行分号以下的粮店、布店、铁器铺,按面额十足兑换铜钱,或首接购买等价货物,但遇拒收者,皆可向官府检举,朝廷定以抗旨论处!”

河工们面面相觑,看着手中那轻薄却精美的纸片,充满了新奇与疑虑。¨微?趣-小?税, `哽·薪,醉\全*

这轻飘飘的纸,真能当沉甸甸的铜钱用?

尽管人们心有疑虑,但出于对朝廷、官府,还有对天子和王师的信任,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了相信。

当人们拿着刚领到的“当十钱”宝钞,忐忑地走进行辕外由大汉商行特设的兑换点,并成功的兑换出相应的钱币和商品的时候,疑虑也彻底打消。

接着,运河沿岸其他的商行分号,也纷纷挂出了“收兑宝钞,十足通行”的牌子。

甚至有不少大汉商行以外的人,也开始想方设法的从商行手中兑换钱引,用于大宗交易。

毕竟,没了铜钱转运的压力,不仅交易起来更加快捷方便,还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可谓是好处极多。

当然,关键是这些钱引有着大汉商行的背书,人们使用起来放心,也不担心会砸在手里。

更首观的是,当河工张老栓揣着刚领到的八十枚铜钱和一张“当百钱”宝钞,在集市上为家里扯布时,布店掌柜验看了宝钞上的官印和暗记后,竟痛快地收下了那张纸,并找还了他二十枚铜钱。

“这……这纸片子真能当钱使?”张老栓捧着布,还有些发懵。

“老哥,朝廷盖了大印的,商行作保,怕啥?”掌柜笑道,“听说在洛阳城,大户们买卖丝绸瓷器,都用这大面额的宝钞,方便着呢!”

宝钞的便捷性迅速显现。

大宗军饷、工程款项的调拨变得异常迅捷安全,商贾们进行跨州郡的大额交易也无需再雇佣庞大的镖队押运沉重的铜钱。

运河沿线,宝钞的流通范围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快速扩散。

然而,宝钞的大规模试行,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