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 第422章 大汉宝钞

第422章 大汉宝钞

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洛阳朝堂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辩论。

这场辩论,由大司农曹嵩亲自主持。

自从曹操出使鲜卑,逼迫檀石槐投降称臣之后,他们曹家的地位,也跟着一起水涨船高。?精-武+晓*说¨网\ ·追!嶵′欣_章*劫,

尤其是曹操,更是被许多人吹捧成了新一代的第一人。

儿子出息,身为老子的曹嵩自然也是脸上有光。

御座下方,曹嵩满面红光的先是朝刘宏行了一礼,然后才看向殿内一众同僚,朗声道:

“诸公,关于王师于运河修建当中,使用大汉宝钞一事,引得朝野上下争论不休,有言其妙者,也有说其不妥者。

为表陛下和朝廷明辨纳谏之德,今日朝会之上,诸公皆可对宝钞之利弊畅所欲言。

但有一条,诸公之言,要确保言之有物!”

一句话,便定下了此次朝会的调子。

“陛下,诸公!”

主管国家粮仓的太仓令首先站了出来,激动地挥舞着一份账册:“宝钞发行至今才不过三月,仅运河工段及北军部分军饷,所发宝钞便己逾五亿钱!

然朝廷府库之铜钱储备却并未同步大增,此等以纸易物,空耗国帑,与昔日之‘白鹿皮币’何异?

长此以往,宝钞滥发,必将导致市面钱贱物贵,万民遭殃,此乃祸国之源!”

太仓令此言一出,顿时引了一阵忧虑,相当一部分务实派官员纷纷出言附和。

“还有!”

太常卿也站了出来:“宝钞印制虽出自研造司,其防伪之术亦属精妙,然天下能工巧匠何其多?

若民间奸人仿造,以伪钞充斥市面,掠夺民财,朝廷信誉何在?届时真伪难辨,宝钞形同废纸,恐酿成大乱!”

“拒收宝钞者以抗旨论处,固然可强行推广。

然民间小民交易,习惯使用铜钱,商贾是否会暗中折价?若宝钞实际购买力低于其面额,则朝廷威信扫地,百姓受损!”

一时间,诸多官员纷纷出言,表示了对宝钞的反对和担忧,一眼望去竟有半数之多。

在这些人当中,既有清流、士人,也有新生代的青壮派官员。

看到这么多人反对,刘宏也皱了皱眉头,但却并未急着表态,而是将目光看向了曹嵩。

曹嵩会意,朗声道:“诸公之虑不无道理,但也需听一听其中之益处才好!”

“陛下,诸公!”

随着曹嵩话落,荀爽站了出来:“宝钞之利,显而易见,运河工程浩大,若无宝钞周转,仅铜钱转运一项,便需耗费巨万民力财力,且易生劫掠。

今商贾持宝钞,千里贸易瞬息可成,货殖流通十倍于前,税赋自然充盈,所谓通胀之虑,只需节制发行,岂能因噎废食?”

“不错!”

袁逢也出言附和:“各地常平仓存粮、少府库藏之丝绸、乃至运河工程本身未来之收益,皆可视为宝钞之根本,只要朝廷掌握充足实物,严控发行,何惧宝钞贬值?”

“不错,至于造假仿制,铜钱还有劣币废币,又岂能因区区造假而弃大事?”

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支持者着眼于其巨大的便利性和对经济的潜在推动力,反对者则死死揪住“无准备滥发必然导致通胀”和“防伪、信用维持”这两大死穴。

一时间,双方引经据典,言辞激烈,德阳殿内气氛凝重。

双方争执不下,也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看向了御座上的刘宏?

面对众人的目光,一首沉默的刘宏终于站了起来。

“诸公所虑,皆切中要害,可若因惧生变而固步自封,非强国之道。”

“宝钞非凭空造物,其根基在于二物:一曰根底,二曰信用!”

刘宏转向太仓令:“太仓令忧心宝钞无根,此虑甚善,因此,朕决意即日起,设立“宝钞准备金库”,由大司农、少府共管,独立核算。

凡发行宝钞,必按对比存入“准备金库”当中!此准备金,可为黄金、常平仓足额之储粮凭证,亦可为优质丝绸、食盐专卖之收益凭证。

准备金数额,由大司农严格核算,定期公布,由御史台、廷尉以及太学三方共同核查,无充足准备金,不得增发宝钞!”

“准备金”这个概念被刘宏清晰抛出,并赋予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物支撑,让不少反对的官员为之一愣,陷入思索。

这似乎……并非完全的空手套白狼?

“其二,国家信用!”

刘宏的目光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