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百草杂谈 > 第105章 荆芥

第105章 荆芥

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这些作用对于保护心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荆芥对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挥发油等成分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一些实验中,给予动物荆芥提取物后,可观察到动物胃肠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加。同时,荆芥还具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其他作用:荆芥还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能够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症状。此外,荆芥在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报道。其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发挥延缓衰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作用。荆芥的这些多种药理作用,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临床应用

治疗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荆芥是治疗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风热感冒。在临床上,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物配伍使用,如银翘散。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荆芥能够疏散风热,缓解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对于风寒感冒,荆芥也可与防风、羌活等辛温解表药配伍,如荆防败毒散,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力。此外,荆芥对于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挥发油成分能够通利鼻窍,减轻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

治疗皮肤病:荆芥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对于风疹、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瘙痒性疾病,荆芥具有良好的祛风止痒功效。常与防风、蝉蜕、苦参等药物配伍,如消风散。荆芥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过敏反应,减轻皮肤炎症,从而缓解皮肤瘙痒症状,促进皮疹消退。在治疗疮疡肿毒时,荆芥可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配伍使用,如仙方活命饮,以达到消肿止痛、解毒排脓的目的。荆芥的抗炎抗菌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疮疡部位的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治疗出血性疾病:荆芥炭是荆芥炒炭后的炮制品种,具有止血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性疾病。荆芥炭的止血机制可能与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等有关。在一些止血方剂中,如十灰散,荆芥炭与大蓟、小蓟、侧柏叶等药物配伍,协同发挥止血作用。此外,荆芥炭还可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收缩恢复。

其他应用:荆芥还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荆芥可与川芎、白芷等药物配伍,以祛风止痛。在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时,荆芥可与平肝潜阳的药物配伍使用,如天麻钩藤饮,以辅助平肝息风,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荆芥在一些方剂中还可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使方剂的功效更加协调,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荆芥的炮制与用法用量

炮制方法

荆芥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切制和炮炙等。净制是将荆芥药材除去杂质、残根及泥沙,洗净,晾干。切制是将净制后的荆芥切成段,以便于煎煮和有效成分的溶出。荆芥的炮炙方法较为多样,常见的有炒黄、炒炭等。

炒黄是将荆芥段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炒黄后的荆芥,其气味更加芳香,可增强祛风解表的作用。炒炭则是将荆芥段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荆芥炭具有止血作用,与荆芥生品的功效有所不同。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荆芥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症和用药需求选择合适的炮制品种。

用法用量

荆芥的用法主要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多入汤剂,常用剂量为 5 - 10 克。入汤剂时,一般后下,因为其挥发油为主要活性成分,后下可减少挥发油的损失,保证药效。荆芥也可入丸、散剂。外用时,可将荆芥煎水熏洗、湿敷或研末调敷。例如,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将荆芥煎水后趁热熏洗患处,以达到祛风止痒的效果;治疗疮疡肿毒时,可将荆芥研末,用醋或凡士林调敷于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荆芥虽为常用中药材,但在使用时也应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对于表虚自汗、阴虚头痛等患者,应慎用荆芥,以免加重病情。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也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荆芥的现代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