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觉得高祈年是没救了,无奈摇头,道破天机。
“你以为你的行动多机密,实话告诉你吧,各个进山的路口,都有联防队员值班,像你这种鬼鬼祟祟的,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山里每隔多少米就有一个了望台,专门治你们这些不守法律的人。”
高祈年惊讶的瞪大双眼。
“我连听说都没听说过,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当然是森林公安局局长孙爱民告诉他的。
李杰朝高祈年翻了个白眼。
“我怎么知道的,你就别问了,反正你想进山打猎是不可能了。”
这只是件再小不过的事,连派出所那边也只是罚款警告,没有留案底。
李杰却通过这件小事,联想到那些像高祈年一样,想过打猎瘾的人。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妥妥的商机啊。
正好手里就有承包的山地,养殖场那些野兔、松鸡也有了用武之地,可惜没有温泉,到工商局办个手续,几天就搞定了。
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有些娶了城里姑娘,有些在城里买了房,就算暂时买不起房的,也在铆足劲存钱,想在城市里扎根。
总之,山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留下一些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或者不愿意进城给儿子添麻烦的老人。
李杰要办生态园,便需要建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子,还得解决游客的吃住问题,一些老破小的房子,放在那也没人住,李杰要买下,没有谁不愿意的。
当然,也有打算站着不走,想多要些钱的。
村长挨家挨户动员。
“你住着,宅基地还是村里的,等你老了,房子倒了,宅基地就被村里收回来了,除非你儿子还愿意花钱翻盖,不然早点卖早点拿钱,给儿子添些钱在城里买房子享福去,不好吗?”
对于故土难离的老人,李杰也考虑的很周到,建了一成排的独门独户小平房,给一定的赔偿金。
愿意来生态园工作的,也给工资。
年过六十五岁的老人或者五保户,军属,都可以免费来园区食堂吃饭,定期安排理发师帮他们理发修脸。
村里人都夸李杰有出息,不忘本。
几个没儿没女的老人,更是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
“我以为我哪天死在屋里都没人知道,这下好了,我不能担心饿死了。”
这个年代,福利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申请贫困补助并不容易,就算申请下来了,也只够买些米,勉强不被饿死。
国家还处在爬城的阶段,很多地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从百姓的角度想,一辈子当牛作马,老了吃穿都成问题,头疼脑热只能挺着,也够心酸了。
李杰不认为自己是大好人,只想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当为前世的秦瑶和李婷婷积德了。
生态园就这样开起来了,买一张票连吃带玩带住宿,价格很实惠,如果在山上抓到野兔、松鸡,花上十块钱可以带走。
还有家庭套票,两个大人票可以带一个孩子,四张大人票除了可以带一个孩子,还送一只野兔。
如今百姓的荷包充实起来了,但泉城附近还没有开发好玩的地方,生态园一下就成了旅游盛地。
放在三十年后,那就是着名网红打卡地。
村里的老人也有了营生,帮着看车、擦车,或者在指定的区域里摆摊卖冰糖葫芦,炒货,挣的都不少。
挣钱还是小事,人老了最怕待着不动,有种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因为生态园,又能挣钱了,个个都像焕发新生一般,精神头足足的。
村长本来还端着点当官的架子,不肯去摆摊,后来见老哥们儿都去了,也都挣了不少,也忍不住心动,让儿子进回来一批红纸,自己作能提在手上的小灯笼卖,生意出奇的好。
蒋惜媛一家来泉城长住,蒋总请李杰吃饭表示感谢,高祈年作陪,拉着李杰的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也有点打探他是不是对蒋惜媛有想法的意思。
搁在以前,他可以大大方方问李杰,但如今他身上背着那么多的债,怕李杰嫌弃,就没敢直接问。
李杰这人有一个特点,谈生意上那是百精百灵,与生意无关的事情上,脑筋便转不过来。
还真不是他有意为之,可能是他压根没往那个方向考虑,所以听不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总之,他没有听出蒋总的试探,便也没有做出回应,听起来倒像是打哈哈推辞。
蒋总有些失望,更多的是自责,如果不是他轻信了骗子的话,蒋惜媛怎么会被李杰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