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聘压下去就行了,或者雷跃龙和他去除官位,做个虚职的阁臣。
只是这一退至洪沙瓦底,到时多少人不再偏安,而想苟安了。
扶纲心中一叹,出列拱手道:“殿下,若将朝廷迁至阿瓦城,不知云滇作何安排?”
“殿下言晋王驻守云滇,亲身转战东南联合郑延平,彼处又作何安排?”
“是否要效大明两京制,在南蛮和中土各设六部,彼此独立,互不统属。”
首辅一出言,意味着播迁之事已然落定。
部分朝臣想到南洋贸易的利润,加上顾忌清蒙联军的威胁,也是默许首辅的方略。
朱慈煊见扶纲让步,面上也是一喜。
其建议的两京制,也让朱慈煊心中意动。
以后再有不顺从的旧臣,可以一股脑丢至阿瓦城。
稍稍思索片刻,朱慈煊否定了这个建议。
扶纲还是以稳为主,生怕喜欢浪的太子殉国,保留一套班子在南洋延续明统。
但朱慈煊又不是真要立南明于夷荒。
他是真能打回去的。
朱慈煊一念至此,摇头道:“不用。”
“朝廷暂至洪沙瓦底,待孤在桂粤立足,便可迁至东南。”
“云滇之事,以晋王李定国为总兵官,总兵云贵川军务之事。”
“邓士廉改任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
大明传统以文制武。
大顺军归顺时,先后都派遣了两任督师。
朱慈煊之所以要整顿一番朝廷,就是怕其他大臣掣肘李定国。
邓士廉就很好,经过半年磨砺,已经晋升二流文臣的水准。
最关键的是,还是以前一样没啥主观能动性。
“西南列国,以黔国公沐天波为主,任国玺以吏部尚书,设各军民宣慰司管辖地方。”
“龚尚书和雷阁老留守云滇,地方之事交给他们。”
朱慈煊坦然以对:“请扶阁老统管朝堂,待孤收复东南沿海,即可迁至粤东。”
大事已定,就剩如何出兵了。
李定国领改名忠义营的原大西军,在云滇拖垮清廷财政。
朱慈煊自己领一两万军队转战东南,分散清军给李定国创造出滇的机会。
但关键是如何转战。
走元江过广西府广南府,进入桂西,但那里有吴三桂尚可喜。
没有人敢小觑这两人。
吴三桂在木邦滇西两败。
一是朱慈煊使计,让其不用主力浅浅试探下流亡的大明,明军靠准备的防御工事将其拖垮。
二是奇袭断粮和八旗内应,逼着他撤退。
说白了,朱慈煊和明军根本没怎么和吴三桂的辽东精锐碰撞过。
就是朱慈煊有挂和那么多猛将,也只敢说野战和关宁铁骑五五开。
吴三桂可是崇祯朝最后的名将,在关宁锦防线,洪承畴和皇太极决战时,能用两千人正面击溃同数量的强劲八旗。
后面,更是将刘文秀赶出川蜀,将李定国赶出云滇。
尚可喜也是隐隐压过吴三桂和李定国。
在肇庆新会两败李定国,彻底断绝大西军出征的机会,逼着败仗的李定国为防孙可望降罪,去安龙救助永历帝自重。
尚可喜守城,天下名将谁敢轻言能突破。
胡一青以前和焦琏冲阵大破清军,就是靠王永祚火器掩护。
而吴三桂和尚可喜远胜于他们。
不走广西府广南府,那就是从澜沧借道安南。
山路崎岖都还好说。
关键是安南复杂的局势。
安南现在是郑阮莫武四家博弈。
和大明亲近的莫家现在就剩一个土司,而靠近桂粤,尊奉黎主的郑家根本不鸟大明。
永历帝在粤东也不是没向郑家借兵借粮,完全不给回应。
兵事自有朱慈煊李定国和军师们商议。
文臣们现在最关心的拥立太子继承大统。
没有拥立之功,本就看不上他们的太子殿下,保不定将他们丢在夷荒就不管了。
登极大典结束后,多数文武大臣就要迁至洪沙瓦底了,他们自然是要好生准备一番。
而对年号的确定又是一番争论。
弘光帝是弘扬祖宗基业,光复大明江山。
隆武帝振兴武备,绍武唐王是绍隆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