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你是说我们要接受他们的条件?简直是痴人说梦!马上进行自我批评,同志!”
于是布尔什维克们脸色煞白地在“立即镇压”与“先行对话”之间争论不休。`d?u!y?u-e!d~u?.·c\o/m′但不管意见如何,大家都明白一点:这场叛乱必须尽快结束。因为这一次不是反革命势力作乱,而是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根基、他们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群众在愤怒中爆发了。这是长期内战、战时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克高压统治下,人民的怒火终于爆发的结果。难怪在历史上,列宁会将喀琅施塔得叛乱评价为比任何反革命势力都更加危险的威胁。这场叛乱,是俄国人民对布尔什维克深深失望的证明。而最糟糕的情况是,叛乱可能并不止于喀琅施塔得。“该死,该死,该死!”这种危机感在托洛茨基心中,甚至上升为了恐惧。他深知这场叛乱的严重性,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巨大污点,更可能会成为他失败的铁证,也将暴露出他的弱点。在不满者日渐增多的当下,这显然对他极其不利。他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应对。因此,托洛茨基在短暂沉思后,果断下令:“不许谈判。彼得里琴科和那帮人是对苏维埃举起反旗的革命叛徒,和西伯利亚的反动分子没什么两样。对待这些叛徒,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只能用枪和刺刀!”也就是说,他决定以武力强硬镇压。 毫无疑问,这一决定再次引发了布尔什维克们的低声议论和不安。毕竟,使用武力镇压除了解决问题之外,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矛盾,甚至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可是托洛茨基同志,我也支持镇压叛乱,但实在分身乏术。”说话的人一脸无奈地看着托洛茨基,继续说道,“大多数兵力和指挥官都在贝加尔前线,那里的战事吃紧,我们不能轻易抽调他们回来。而剩下的兵力不仅要应付社会革命党残余势力,还要应对绿军游击队的骚扰,实在是焦头烂额。”“布哈林同志说得没错。”另一个人附和道,“而且根据加里宁同志的报告,彼得格勒的工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支持喀琅施塔得水兵的主张。在这种局面下贸然强攻,会不会太过冒险......?”“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叛乱和反革命的火焰蔓延之前将其扑灭。而且我认为,镇压并不需要多少兵力。”托洛茨基自信地回应,仿佛要向所有人证明,他绝不会在这点动摇。这场叛乱并非蓄谋已久,而是积压不住怒火后的突发事件。因此,只要迅速集结一万兵力,不给他们反应时间,立即进攻,便足以在初期阶段将叛乱镇压下去。“季诺维也夫同志,这次的责任交给你了。”托洛茨基面无表情的说道。“我,我来?”季诺维也夫瞬间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看着托洛茨基,结结巴巴,似乎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任务会落在自己身上。“难道还有别的季诺维也夫?就是你。以布尔什维克之名组建镇压军,尽快平定叛乱,重建苏维埃的威严。”“呃......”在托洛茨基那锐利的目光逼视下,突然被任命为镇压军总负责人的季诺维也夫苦着脸闷哼一声,心中暗自叫苦不迭。毕竟,在这场叛乱中,担任镇压军首领的角色,不论结局如何,都难免失去人心。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托洛茨基说得轻巧,真的能这么轻易平息吗?’季诺维也夫心中没底。与其说是接下任务,他更是在担忧,这是否是托洛茨基借机清除政敌的陷阱。虽然托洛茨基之所以点名他,只是因为他此前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又正巧此时无事可做罢了。“这些反动派......一个都别想跑,全都拉去枪毙!”更何况现在的托洛茨基,哪还有心思搞什么权谋斗争。他的脑子里满满的,都是要把背后捅刀的喀琅施塔得水兵统统就地处决的念头。当然,季诺维也夫又不会读心术,自然无从知晓托洛茨基的真实想法。因此会议室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而一旁悠然抽着烟斗,安静旁观的斯大林,则用意味深长的眼神,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全、全军进攻!收复列宁格勒,以布尔什维克之名,剿灭那些玷污革命的叛乱分子!”1916年12月8日,喀琅施塔得叛乱爆发一周之后。伴随着季诺维也夫颤抖的喊声,大约一万两千名镇压部队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列宁格勒推进,布尔什维克的镇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