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不能忍!不是别的国家,居然选择和英国德国站在一起!简直是堪比当年《桑苏西条约》的奇耻大辱!”
“说得对!说得对!”
砰!砰!
在拉·罗克愤怒的怒吼下,爱国同盟的成员们仿佛灌下了闷酒,脸色涨得通红,用拳头猛砸桌子,高声附和着。*0~d^i*a′n′k-a?n¨s¢h_u′.?c\o!m·
“德夏内尔的行为是对祖国的背叛!从这一刻起,我再也不会把他当成法国人看待!”
“莱格政府的其他人也一样!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带领这个国家!”
莫拉斯、布卡德等其他极右翼领袖的反应也毫无不同。
西班牙吃瘪,倒也就罢了。
但德夏内尔竟然站在了英国和德国那一边。
不是别的国家,而是那帮天生死敌——海盗与日耳曼佬!他居然站在了那些人的一边!
就算不能像墨索里尼那样公开反对,也不能与敌人握手言和吧?!这种事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别人或许还能接受,但爱国同盟绝不会原谅他。
当然,德夏内尔和他的政府对此进行了宣传,说这换来了法国重返国际社会与获得外资贷款,但——那又算得了什么?
哪怕这些确实对法国有利,可如果是从英德之间夹着尾巴讨来的,那这样的利益,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
“同志们,不能再坐视不管了。法国绝不能就此沦为英国和德国的附庸!我们法国,自古以来便是欧洲的中心,今后也必须继续如此!现在,是我们该行动的时候了!”
“拉·罗克!拉·罗克!”
人群高声呼应,拉·罗克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如此干脆也好。
这次事件,让德夏内尔原本坚实的民意支持开始动摇。
当然,也有人在称赞他现实主义的外交手腕,但无论如何,为英国摇旗呐喊这件事,在法国是很难获得好感的。
‘相反,我们的力量正因此聚拢。’
在共和国,民意即权力。
如果趁机扩大势力,说不定哪一天,掌握政权也不是梦想。
“拉·罗克先生说得没错。我们必须行动!事到如今,去爱丽舍宫吧!”
“?”
然而,和把这次事件当作扩大势力、进入国会机会的拉·罗克不同,夏尔·莫拉斯显然希望采取更加激烈的行动。
他提出要前往爱丽舍宫。
其意图已无需言明。
政变、叛乱、起义——这是墨索里尼“进军罗马”的翻版。
“稍等,稍等一下,莫拉斯先生。我明白你的心情,但现在这个时机发动政变,实在是太过冒险!”
当然,拉·罗克本身也是深受墨索里尼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之人,倒不是反对用政变来取得政权。]幻£?想_姬ˉ +已μ发?布%$;最×]新§t¨章.节?
可你看现在这情形——
莫拉斯说的政变,毫无准备,甚至连武器都没配齐,仅凭一腔热血就想冲上去,简直就是莽撞之举。
“更何况,政府不可能对政变毫无防备。”
“进军罗马”的先例早已存在,除非政府是白痴,否则肯定早已对他们保持警戒。
而德夏内尔,也许蠢,但不是真的傻子。
“你在怕什么,拉·罗克先生?墨索里尼都能成功,我们又为何不能?”
“莫拉斯说得对!”
“我们去爱丽舍宫!推翻德夏内尔那软弱卖国的政权,让我们爱国同盟重新引领法国走上正道!”
可与拉·罗克内心的动摇不同,莫拉斯早已对“进军巴黎”产生了强烈执念。
再加上,爱国同盟——准确来说,是法国极右翼中最庞大的势力“法兰西行动派”,所掌控着的爱国同盟,也正是莫拉斯的阵营,因此他们对莫拉斯的强硬立场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更加振奋。
就算像希儿那样被愤怒与仇恨吞噬,至少拉·罗克还保留了一丝理性。可问题也正在于此——他缺少了希儿那种疯狂。
“墨索里尼在进军罗马时说过,他的目标是掌握整个意大利。那我就这样说吧,我们的目标,就是统治整个法国!”
“哇啊啊啊啊——!!”
这条看似轻而易举的“罗马之路”,让爱国同盟陷入狂热。
连墨索里尼那样的政治混混都能成功,那么比他更优秀、更根正苗红的我们,又怎会失败?这正是法国人特有的傲慢。
“火十字团......也不行啊。他们已经被这股氛围压得抬不起头了。”
拉·罗克仰望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