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时地打开锅盖查看,调整火候。经过几个时辰的炖煮,砂锅中的猪肉色泽红亮,肉香、酒香、葱香、姜香和糖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诱人的香气。书源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块,当猪肉入口的那一刻,他的眼睛亮了起来。那猪肉口感酥烂,入口即化,味道醇厚,每一口都充满了丰富的层次。
苏轼看着书源的表情,笑着说:“这猪肉炖煮的时间长,火候要小,这样才能让调料的味道充分渗透到肉里。”书源对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苏大人,您真是太厉害了。这道菜一定会让大家赞不绝口的。”
于是,书源和苏轼将这道用猪肉做成的菜肴分给了受灾的百姓们。百姓们吃到这道菜后,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他们从未想到,平日里平淡无奇的猪肉竟然能变得如此美味。这道菜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都知道这是苏轼和书源一起做出来的。
为了纪念苏轼和这道美味的猪肉菜肴,小镇的人们决定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而书源也因为这次经历,更加深入地学习烹饪技巧,他将东坡肉的做法不断改进,并且传授给了镇上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坡肉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在小镇上成为了一道标志性的菜肴,还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城镇。许多人听闻东坡肉的美味,都特地前来品尝。
有一位来自京城的商人,在品尝了东坡肉之后,被其独特的风味所吸引。他觉得这样的美味如果能带到京城,一定会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于是,他向书源请教了东坡肉的做法,并带着制作方法回到了京城。
在京城,这位商人开了一家名为“东坡居”的餐馆,专门售卖东坡肉。起初,京城的人们对这道来自江南小镇的菜肴并不熟悉,但当他们品尝之后,立刻被其征服。东坡肉在京城迅速走红,成为了达官贵人宴请宾客时的热门菜肴。
随着东坡肉在京城的流行,关于它的故事也越传越奇。有人说东坡肉是苏轼在梦中得到的灵感,也有人说书源是一位厨艺高超的仙人,下凡来传授这道美食。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却让东坡肉更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然而,在东坡肉风靡京城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京城中有一位名叫赵显的厨师,他在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工作。他看到东坡肉抢走了自己酒楼的生意,心中十分不满。于是,他决定要找出东坡肉的破绽,让它在京城失去声誉。
赵显开始四处打听东坡肉的做法,他得知这道菜是由江南小镇传来,并且是苏轼和书源所创。他觉得苏轼不过是一个官员,书源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们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菜肴。他开始按照自己打听到的做法制作东坡肉,但他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不新鲜的猪肉,并且在调料的比例上做了手脚。
当他将自己制作的“东坡肉”端给顾客时,顾客们一尝便皱起了眉头。这道菜不仅口感不佳,而且还有一股腥味。赵显却不知悔改,还四处宣扬说东坡肉不过是徒有虚名的菜肴。
消息传到了小镇上,书源听到后十分气愤。他决定亲自前往京城,为东坡肉正名。苏轼也支持书源的决定,他给书源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可以在京城顺利行事。
书源带着小镇上最好的猪肉和调料,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当他到达京城时,他直接找到了那位商人所开的“东坡居”餐馆。
书源向餐馆老板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表示要亲自制作东坡肉,让京城的人们重新认识这道真正的美食。餐馆老板听闻书源的来意后,十分高兴,他立刻为书源安排了厨房。
书源在厨房中精心制作东坡肉。他选用了新鲜的猪肉,按照苏轼教给他的正宗做法,一丝不苟地进行烹饪。当他将制作好的东坡肉端出来时,餐馆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东坡居”餐馆邀请了京城的一些美食家和达官贵人前来品尝。当他们吃到书源制作的东坡肉时,都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的东坡肉,之前赵显所做的不过是假冒伪劣的产品。
赵显得知书源来到京城并且重新让东坡肉获得声誉后,心中十分懊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前来向书源道歉。书源心地善良,他原谅了赵显,并向他传授了东坡肉的正宗做法。
经过这次事件,东坡肉在京城的声誉更加稳固。而书源也成为了京城美食界的名人,他在京城停留了一段时间,向更多的人传授东坡肉的制作技巧,并且将江南小镇的其他美食文化也带到了京城。
随着岁月的流转,东坡肉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着。它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