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特意赐赵桓一条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碾玉龙束带。开封牧一职,在大宋朝廷只有太宗、真宗两位皇帝在即位之前担任过。所以赵佶此举十分明确,就是要将皇帝之位传给赵桓,同时也将抵御金人征伐的责任交给赵桓。
赵桓极力抵触,不肯就范,为了将皇位名正言顺地交到赵桓的手中,宋徽宗只得煞费苦心地另外想出了一条苦肉计。
适逢金兵渐逼开封,赵佶完全乱了阵脚,连夜在福宁殿召见大臣。
宇文虚中道:“皇上,联金抗辽己引狼入室,唯今之计,皇上可下罪己诏,向天下的老百姓悔过,并且以革朝政,此举可重新获得黎民的拥护。”
赵佶也知道自已自即位以来,做过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情,如今大敌当前,更应该要改正过来。他悔恨当初不听赵云桦所劝谏,听信了蔡京的谗言,将他逐回苏州,并下旨不准他参政,当下有欲诏回云王的念头。
童贯连忙阻止道:“皇上万万不可诏云王回京,云王拥兵自重,野心勃勃,一旦将兵符交给云王,恐怕他会兴兵造反呀!”
王黼道:“童太师言之有理,臣附议。”
高俅道:“臣也附议。”
赵佶见“六贼”极力反对,诏云王回京之事只得作罢。他立即下旨取消了“花石纲”和各地的制造局,并让宇文虚中起《罪己诏》,承认了自已的错误,重新召集了各路兵马进京保护京师。
尽管赵佶已经做好了一切作战准备,但他仍然很怕死,眼见完颜宗望的大军一天天地逼近,他在福宁殿中坐立不安,度日如年,竟起了离开京城逃走的念头。
吴敏听到了赵佶竟然要逃走,急急忙忙地来到了福宁殿,极力挽留道:“皇上千万不能抛弃东京逃走呀!”
赵佶毫无主见,说道:“金兵锐不可挡,朕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吴敏道:“李纲极力主张抗金,皇上可以诏见他,听听他的意见。”
赵佶道:“那就依吴爱卿之意,宣李纲福宁殿觐见。”
李纲为人忠诚,一直被“六贼”所排挤,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次兵临城下,国家危急,赵佶仍然听信于“六贼”,他因此对赵佶己经失去了信心。
吴敏找到了李纲,说道:“皇上宣李大人到福宁殿共商大计。”
李纲对吴敏摇头道:“下官官小言重,请吴大人另觅贤臣。”
吴敏大急道:“国难当头,李大人应该担此重任。”
李纲轻叹了一声道:“国家都到如此地步了,如果不换国君,就不能兴盛起来。”
吴敏道:“那么依李大人之见呢?”
李纲道:“倘若皇上肯退位,让太子全权管理,或许还能力挽狂澜。”他为表示自已的忠心,写下了一篇血书,与吴敏一同呈送到赵佶的手中。
赵佶看完了血书,深受感动,心中彻底地雪亮了。他知道此刻再不传位给太子赵桓,肯定会被天下人臭骂,何况他早已有退位的念头,只是大战在即,只恐太子不肯答允,看来不用“苦肉计”是不行的了。
李师师在醉杏楼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后,大为震惊,她虽出身青楼,却忧国忧民,极力主张抵抗。她将赵佶多年来所赠的珍宝古玩全部捐了出来,作为了河北一带的军用开支。
事后,李师师又生怕遭到了万民的唾骂,向赵佶请旨出家为道。赵佶也知道面临困境,将城北的慈云观赐给了李师师。
金军全面征伐,宋徽宗赵佶就开始坐卧不宁,各地州府连连失守,太原被困,更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日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派人前往金营谈判,却没有结果。
百般无奈之下,赵佶派出宦官梁方平率中央军到黎阳防守黄河,并下令天下兵马率师勤王。但这些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宋军无法拦截金军南下的步伐,万般无奈之际,赵佶决定引咎退位,扶赵桓上位。
八百里加急,赵佶惊惶不安,又连夜召见了文武百官。宋廷此刻分为了两派,投降派以蔡京、章悙、王黼等臣主张求和,而主战派以李纲为首,誓死抗战到底,并提出要皇帝御驾亲征,以稳定军心。
完颜宗望惊闻赵佶要下诏御驾亲征,顿时有些心虚了,害怕重蹈当年“澶渊之盟”相对的历史,连忙与众将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