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姚平仲夜袭金营兵败之后,李纲便被解除了兵权,一直赋闲在家。此时,侍郎耿南仲向赵桓建议道:“欲救太原之围,非李纲不可。”
赵桓对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不是为了向金人有所交待,是绝对不会解除他兵权的。种师道在病重之时曾提到过李纲,认为应该起用他重掌兵权。只因为当时金军已撤出了河北,赵桓就自信满满,认为京师已万无一失,金军也没有再犯京师的理由,就没把种师道的话往心里去。
现在解救太原迫在眉睫,一经耿南仲提起,赵桓马上联想起种师道的举荐,也认为李纲是解救太原的不二人选。于是派人宣李纲进宫,要任命他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救援太原。
李纲自然是主战的,但主战是一码事,带兵打仗又是一码事。在京城保卫战中,赵桓不仅不接受他的建议,更瞒着他直接下令姚平仲偷袭金营一事,叫李钢刻骨难忘。授你职责,却不授你权柄,终你有通天的本领,又能做成什么呢?
拜过了赵桓后,李纲便以能力有限为借口,堆辞道:“臣本一介书生,实不知兵事。在围城一战中,只是不得己暂时为皇上处理兵事,现在命臣为统帅带兵救援太原,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
赵桓见李纲一再推辞,顿时气涌心头,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他只得暂压下心头之气,委曲求全。赵桓以为李纲还在记恨着被当替罪羊的旧仇,才会令他难以下台,便当场驳回了李纲的请辞。
回到家中,李纲再次以有病为由提出请辞,又遭到赵桓的拒绝,李纲还不甘心,一连写了十几道奏折请辞,但全都遭到了赵桓的拒绝。
有大臣认为李纲是国之栋梁,应统揽全局,不应离开朝廷指挥具体军事行动。赵桓听罢,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李纲在底下搞小动作,有结党之嫌,开始对李纲表示出不满。
正在事情闹得很僵之际,李纲收到了赵云桦的书信,赵云桦在信中劝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立即遵旨上任,赵云桦信中还说,会在河北为他压惊洗尘。
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也十分敬佩李纲的胆色和为人,深怕李纲因被赵桓猜忌而遭遇不测,便写了“杜邮”二字送给李纲,以秦将白起遭疑忌而被杀的典故劝李纲不可一味拒绝。李纲当然明白赵云桦和许翰的好意,于是同意了上任。
李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名义上他是河东、河北两路宣抚使,可以节制河东、河北各路兵马,但他实际上能够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一万二千人。李纲只得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于六月二十七日从京师出发,君疑臣惧,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种师道抱病前来送李纲出征,见到赵桓对李纲种种猜忌,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便催促李纲上任,心中暗暗觉得不妙,回来后叹道:“兵可忧矣。”
李纲刚刚出城,刘蕊又飞鸽传书,将李纲兵援太原的消息传给了刘豫,刘豫又马上将消息告诉了完颜宗翰。
因为没有调拨好物资和征集完军马,从京城出发之后,李纲开不急于赶路,行到河阳时,他停留在这儿十几天,做好了训练士卒、整肃军纪、修理器甲之类的准备。另外,在沿途之上,李纲还将百姓组成民兵,以备金军再次入侵时用。由于朝廷没有覆行约定割让三镇,李纲知道现在正值酷暑,待到秋风转凉之时,金军一定会以违约之名,卷土重来,再次入侵中原。因此,一定要尽快做好防秋的准备。
李纲为了更好地做好防秋的准备,还写了奏章向朝廷禀报自己在去太原途中的所见所闻。如此一来,军队的进行速度就慢下了来。其实李纲的分析很有道理,事后也都得到了证明。
这次入援太原,除李纲亲自带一万多军队外,还有屯驻于辽州的刘韐、王渊,屯于隆德府的解潜、折彦质,屯驻于汾州的张灏、折可求,屯驻南北关的范琼,总兵力共二十二万余人。
赵桓见曾解过围城之困,故而十分轻敌,认为对付金兵区区几万人,宋军在兵力上是占了绝对的优势,以二十二万人马对付区区几万金军,已经绰绰有余,完全可以一举而解太原之围。赵桓认为事有轻重缓急,而眼下最急迫的是确保太原不失,防秋之事可以稍后再议,于是驳回了李纲的奏请。
李纲见赵桓并不听从自已的建议,心中非常着急,为确保万无一失,再次上书向赵桓陈述其中的厉害,要求收回成命,并为此再次提出辞职的请求。
太原被完颜宗翰大军所困,粮草告罄,军民以树皮充饥也已一月有余,城中军民死亡已占十之八九,局势已经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日夜翘首企盼援兵救援。李纲却以防秋大计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