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宋军前往太原,非但不解太原燃眉之急,反而以辞职相威胁拒不遵旨行事,赵桓在朝堂得知后,心中非常恼怒,为此事而寝食难安。
刘蕊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非常高兴,乘着月色,再次放出了信鸽,将目前的局势泄露给了刘豫。很快,这君臣不和的消息就传到了完颜宗翰的耳中。
朱慎妃见刘蕊神色古怪,不由偷偷地跟在了后面。刘蕊此时己经完成了任务,漫步入花林深处,装作与银筝在后花园中赏月。
朱慎妃道:“夜深人静,你们主仆为何还在御花园?”
面对朱慎妃严词质问,刘蕊冷笑了几声,说道:“慎妃不也是一样吗?”她的一句话直顶得朱慎妃哑口无言。
朱慎妃当场被她抢白,气得脸都绿了,但是刘蕊非常狡猾,应付自如,她跟本没能抓住什么把柄,只得悻悻而去。
李纲的大军行至怀州时,赵桓见他行程缓慢,不由勃然大怒,立即下严旨要李纲迅速兵缓太原,并将李纲所组织的民兵全部解散。圣旨明确地指出,当前的急务是解太原之围,而不是防秋,并且不接受李纲的辞呈。李纲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得遵旨照办。
赵桓的战略意图绝对是切实可行的,以石击卵,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但宋朝的军事原则是“将从中御”,即是不管前线的具体战事如何,各路大军都必须严格按照皇帝事先安排的计划进行,如有变化,也必须请示皇帝,获得许可后方可改变。也就是说,李纲虽为宣抚使,也只是在名义上是统辖各路大军的统帅,但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无权独自调动各路大军。
宋朝的这一祖宗家法,是在吸取了五代时期各路军阀尾大不掉,擅权专治,以至称王称帝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这一家法,维系了宋朝几百年的沿革,但也正是这一家法,使北宋在强大的外部庒力下终于崩溃。
眼下,李纲来到了太原附近,侦查敌情,准备最终的战斗方案。他刚刚来到太原,赵云桦当晚就前来拜访了。
李纲喜出忘外,笑道:“王爷有何良策?”
赵云桦道:“为今之计,只能将全部兵力集中,统一指挥各路大军方可解太原之围。”
李纲道:“臣也有这种想法,但皇上不但忌惮王爷,也不再相信微臣,恐怕不肯轻易下旨。”
经过侦查,赵云桦、李纲发现围城的金兵虽扎下无数大寨困住太原,但大寨多为虚寨,只为虚张声势。如果协调各路大军同日发起进攻,必能破敌。为此,赵云桦、李纲联名上奏赵桓,并说明原因,要求获得统一指挥各路大军的权力。
但对赵云桦有所忌惮,又对李纲诸多不满的赵桓,如何肯放弃坚持了一百多年的祖宗家法?用人而不信人,李纲纵有天大的才华,也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