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闻言赶紧跪了下来回奏,将击溃伪齐的功劳归之于赵构御驾亲征。赵构见张浚不仅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将功劳归于自己,心中更是得意,脸上露出了笑容,喜不自禁。张浚见赵构高兴,于是打铁趁热,又提出了要乘胜追击,进攻中原,生擒刘豫父子。
自从宋军击溃了伪齐军的那一刻起,赵构也起了收复中原的念头,只是没有人提及,他乜不好意思自己亲自说出口,现在见张浚提出,正中他的下怀。但他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将眼光投向了左相赵鼎,想听听赵鼎的意见。
没想到赵鼎竟然反对,说道:“此事不妥,刘豫不足为虑,他只是砧板上的肉,随时可以处置,关键是他背后的金人。你能保证灭了刘豫,金人就不找我们算帐吗?与金人相比,现在依然是敌强我弱,只宜守,不宜攻。”
赵鼎的极力反对令张浚十分不满,张浚犹如被人泼上淋头冷水,满腔热情顿时冷却,他忍不住当场与赵鼎争执了几句。赵鼎针锋相向,毫不退让,最终因话不投机,导致两人不欢而散。
看到左右丞相意见相左,赵构不由十分为难,两人各执一词,各自有理,赵构一时片刻也没法做出决定,只得下旨令文武百官就此事各抒己见,陈述当中的厉害。没想到群臣的意见也与赵鼎一致,赵构只得转向了赵云桦,询问他此时对付伪齐有何策略。
在赵构的心目当中,赵云桦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刚正不阿,堪当大任,若非他怕丢失皇位而始终不敢将兵权交给他,大宋的江山早已稳如泰山了。
没想到赵云桦的答复让赵构大出意料之外,只从兵败富平之后,赵云桦见张浚过于偏激,为求自保而斩杀功臣,对张浚早已寒了心,不再将他视为知已好友。一向主张收复中原,欲迎回二帝的赵云桦此时竟然也大为反对张浚进攻伪齐的意见。
赵云桦认为打仗就好似下棋一样,只有自己是活棋,才有可能杀掉对方的孤棋。倘若自己的棋还生死未卜,就想强行攻击对方,想凭对方一时的失误而侥幸战胜,并不是打仗应有的做法。如今朝廷以东南为根本,倘不先为自固之计,如何能保万全胜敌?何况刚刚经历了一场大仗,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过度动用民力和军费也并非是良策,理应先做好防守,待军政整顿好之后,再商议征讨。
事后,赵云桦又在奏折上提出应该建都在建康,以扬州、庐州、荆襄为屏障,以待中兴的战略谋划。
参政张守也上奏折说及到战守之策。张守认为,伪齐虽败,但还有金国,不易趁势收复中原,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如果能确保土地和百姓不再得而复失,这仗就值得打,但倘若不能保证不再得而复失,这仗就不值得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着手解决军旅和军粮这两个大问题,只有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方可谈恢复中原一事。
但赵构的想法却与他们并不一样,他并不知道赵佶已经病死,未能将生父生母迎回,祖宗陵寝未得祭拜,多年来他始终未能释怀。眼下正逢伪齐兵败,赵构十分希望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圆他欲收复中原的美梦。但见这么多大臣反对,甚至赵云桦也不站在他这一边,令他不得不慎重处理好此事。经过反复思虑之后,赵构采取了赵云桦的建议,移跸到建康,但并未提及到收复中原之事。
赵鼎见赵构虽未言明,但行在既然已北迁,赵构决心北伐的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他又与张浚意见相左,认为再任左相之位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向赵构提出了请辞,请求免去他左相一职。赵构依惯例再三挽留,无奈赵鼎早已心灰意冷,辞意坚决。
不久,赵构接受了赵鼎的请辞,任命赵鼎为观文殿大学士,绍兴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