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虽然重新启用秦桧,下定了决心要与金人议和,但在张浚的劝说之下,赵构并未完全放弃伐齐。在张浚的主持下,讨伐伪齐的准备工作仍然在进行着。
张浚在龟山约见四大将,商讨征伐刘豫的方略。
韩世忠坚决主张进攻收复中原。
张俊的态度有些暧昧,说道:“唯张都督马首是瞻,都督要战则战,都督要守则守。”
刘光世是明确的反对,认为不该进讨,而应防守。
岳飞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议,认为不该进讨,而应由商、虢进攻关陕。另外,岳飞还提出合并淮右之兵由他统一指挥建议。
四员大将之中,只有韩世忠一人明确支持着张浚,这让张浚一时之间很难作出决策。
岳飞见张浚并不认可自己的方略,便亲自往赴行在当面向赵构提出了自己的方略。
赵构此时正徘徊在议和和收复中原之间,无法作出决择,听了岳飞的新建议之后,心中更是不快。但他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耐心地询问收复关陕所需的时间。岳飞耐心地解说,说要收复关陕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赵构听完之后,心中顿时起疑,他认为岳飞所谓的收复关陕纯粹是托词,本意其实就是要扩充自己的实力。
赵构正色说道:“朕驻跸于此,全仗淮甸以为屏障。如果使用淮兵指日便能平定中原,朕当然不会吝惜。朕怕的是,中原还未收回,淮甸已经丢失,如此一来,朝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岳飞当场遭到了赵构的责备,竟然无言以对,见赵构和张浚都反对自已的方略,岳飞的心情十分郁闷,情绪也很低落,便起了再次丁忧的念头。
所谓的丁忧,就是当时的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辞去公职回家守孝的人事制度。
去年岳飞的母亲因病去世,当时正值宋齐交战之时,张浚曾下令岳飞调军队驻防武昌。岳飞至孝,不顾朝廷谕令,擅自扶柩回庐山安葬母亲,并连续上表请求丁忧。
张浚却不为所动,多次以朝廷的命令催促岳飞回营,军情紧急,在百般无奈之下,岳飞才不得已重回了军队部署军事。时至今日,守孝期限仍然未满,加上进攻关陕的方略被否定,他在心灰意冷之下,再一次不辞而别,擅自回到了庐山守孝去了。
张浚得知岳飞违抗军令之后,非常气愤,他也认为岳飞要收复关陕是假,想借机扩充实力是真。擅离职守,回家守孝,也只是意在要挟赵构,因此向赵构提出了建议,将岳家军交给张宗元来统领。
赵构老谋深算,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并未采纳张浚的建议。事后派出了参议官李若虚去江州请岳飞重回军营。
赵云桦与李若虚一起同到了东林寺见到了岳飞,并传达了赵构的旨意。岳飞虽然与赵云桦交情颇深,却也不同意赵云桦的说辞,仍然执意不从。
李若虚见连赵云桦也劝不动他,便出言指责道:“岳相公难道真的要造反不成?相公本是河北一农夫而已,只因天子赏识才被委以兵权,就以你现在的实力,能与朝廷抗衡吗?相公若执意不从,还会连累到我等的性命,相公会任由我等无辜受戮吗?”
赵云桦打铁趁热地道:“张大人言之有理,请岳将军速回军营,以免秧及池鱼,连累众人。”
岳飞被赵云桦的一番说话打动了心,再一次无言以对。经过几天反复思虑之后,岳飞终于同意与赵云桦、李若虚等人一同前往行在请罪。
张浚见到了岳飞,恩威并施,一方面夸他很得赵构赏识,另一方面又责怪他不该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军守丧。
岳飞也知道自己太过意气用事,立即上殿面见赵构,伏地请罪。朝廷正当用人之际,赵构当然不会因此而真的降罪于岳飞,于是下旨岳飞重新上任。
与此同时,张浚还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皆因刘光世平日里不仅花天酒地,沉迷于酒色,并且大吃空额,只知敛财,根本不理军务。更重要的是,他的军队除了挠民之外,全无一点用处,几次与金人作战,全都是不战而败。
赵云桦则认为刘光世出身武将世家,树大根深,怕影响士气,不能随意免去他的军职,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赵鼎的想法也与赵云桦一样,认为刘光世在淮西的势力厐大,并不同意朝廷免去他的军职,但他此时已经辞相,张浚更是不会听他的劝告,继续我行我素。
张浚不能容忍刘光世居功自傲,并不将他这个左相放在眼里,早想除之而后快。在龟山会议后不久,张浚借口说刘光世拥兵自重,不思报国,不肯收复中原,足见其居心叵测,便乘机撤去了刘光世的军职,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