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收到了朝廷的十二块金字令牌,愤慨婉惜地流下了眼泪,朝着东方拜了两拜道:“十年的努力,废弃于一旦。”
岳飞大军班师,百姓们拦住了他的马头大声痛哭,哭声连成了一片。但百姓们又不能不放岳飞回朝,否则朝廷将会怪罪岳飞的。
岳飞毕竟是朝廷命官,岳家军毕竟是朝廷的军队,面对如此强硬的旨意,再固执的岳飞也不得不屈服。更何况岳飞孤军深入,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远远超过岳家军,仅从军事的角度上看,也不允许岳飞久留朱仙镇。为了提防金军尾随追去,岳飞故意扬言要进军深入,待金人退避之后,才突然传令回师。
兀术得知岳飞撤兵的消息后,顿时大喜,随即出兵南下,在陈州附近追上了岳飞。金军立即在陈州与岳家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博斗,面对金军的强烈攻击,岳家军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在十万火急之下,岳飞只得向附近的刘锜求缓。在刘锜的配合之下,岳家军才能安然地撤回了防地。
岳飞大军撤走之后,兀术又带兵大举向南进攻,岳飞所收复的郑州、颖昌、淮宁、蔡州相继失陷。岳飞十年多的心血,果然是白费了。
见到如此狠狈的班师,岳飞的心中非常气恼。他越想越窝火,还未回到防地,便上奏朝廷要求解除兵权。气愤交加的岳飞并不等赵构批复,再一次擅自前往庐山,到母亲的墓前去了。
赵构见到了岳飞的辞呈,却不允许岳飞请辞,而是下令岳飞立即赴行在述职。在君命难违的情况之下,岳飞只得又一次从庐州赶赴行在。
七月下旬,赵构在行在召见了岳飞。这次召见的气氛都不对劲,君臣的反应都十分冷淡。赵构一再询问岳飞有何对敌之策,而对赵构十分不满,早已失去了信心的岳飞再也不想出谋划策了,只是拜谢不答。
赵构知道岳飞仍在对朱仙镇撤军一事心存不满,便委婉地申斥道:“作为大将,其实有贤将与才将之分,贤将识君臣大义,知遵朝廷的旨意和礼制,以安天下社稷为已任,不应过于追求战功。至于才将,则专致于战胜攻取,一意于功名爵赏,而未必识朝廷大体及社稷久远利害。追求战功是士卒们做的,如果只凭战功才给大将加官进爵,这不是把大将当士卒对待了吗?”
岳飞也听出了弦外之音,赵构分明是在指责他不遵从朝廷法度,抗旨不班师的批评,但他也正为这次班师之事而对朝廷有所不满,面对赵构的指责,他既不答应,也不申辩,极力克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闭目不语,一再向赵构拜谢。
赵构见岳飞反应冷漠,心中对岳飞更加的不满,他强压住满腔的怒火,并没有当场发作出来,下旨让岳飞重返鄂州防地去了。
事后,赵构又杀鸡儆猴,对张俊引用了“安史之乱”的典故,说大唐郭子仪虽统兵在外,却对朝廷忠心不二,只要有旨,他马上会启程赴京,决无半点迟疑。如果每一位大将都像郭子仪一样忠于朝廷,不仅可保终身富贵,同样可以荫及子孙。若认为手握兵权就可以轻视朝廷,有令不行,不仅子孙无福可享,想怕自身还会有不测之祸。
赵构以此典故来警戒各路守将,明显地指出了皇权不可侵犯,民心只能君主才能用有,功高震主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岳飞抗旨不遵之事绝不能再在其他将士的身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