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穿越之一世荣华 > 第59章 叹苍天无眼世人苦…

第59章 叹苍天无眼世人苦…

已是到了六月二日,苍天无眼,这几月竟是滴雨未落,涌入京中的饥民越发拥堵难消。朝廷上已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圣上连降三旨,免去了林高两州三年的钱粮,又停征了报旱无收的府县的赋税,还特降中旨开了内库,以内帑救济灾荒流民,可谓是皇恩浩荡。但是这久旱无雨,京中虽是物华天宝之地,却也支撑不住。

先是粮价在半月间连翻了三倍,幸而遇得一队由海路北上贩马的商队,那几十艘商船的船舱里压舱的不是石头,而是喂马的大豆粗粮,算来也有十万石左右。见着京中粮价暴涨,那商队也没有见银不收的理儿,再说着这些压舱的粮食虽是为贩回的马匹准备的,可北边也不缺喂马的草料,盘算一番,十万石粗粮放出去,不过几日工夫那暴涨的粮价又倒跌了回去,算来生生多活了一半人命。

只是这粮价虽降了,但京中灾民日多,施衣舍粥的善心人也招架不住,权贵世家虽时有赈济,到底是杯水车薪,于是满街的叫花儿,讨口儿竟是成群结队,随处可见,那官牙子,私牙子手里又攥了不少卖身求活的人命儿,偏这人命忒贱,比着猪羊还不值,不过几钱银子,还无人买去,只那十一二岁,颜色正好的小丫头片子,还能值个二两三两银子。

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那人牙儿更是丧尽天良,断子绝孙的行当。有那连黑了心的牙子虚钱实契,哄着骗着灾民流民按印卖女,这响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响儿盆满钵满,落地有声,偏还有牙子能言巧辩,只言赖活一人,胜过好死一家,可悲这人世鬼魅横行,几如幽冥地府。

秦易因王姨娘一事,总有些闷闷不乐,郁郁难欢,也不愿外出走动,只静心温书备考。今日偏又听得小丫头传了话来,侯爷筹备家学,延请名师,已是诸事齐备,只等着明儿先生进馆。有那风言闲语,笑谈着那位先生非一般沽名钓誉之辈,乃是云州饱学大儒,因恰在京中,又于侯爷相交甚好,这才被聘了来。听着那些言语之中,仿佛经了这位先生一指点,便能鲤跃龙门,蟾宫折桂,杏榜上更是独占鳌首似的。

扰的秦易越发不快,心中浮躁,既无心思看书温卷,也无兴致练字作画,忽的见了屋外清风拂花,浮云遮天,一时竟起了寻幽访径的心思,只他也不知去何灵山古迹,目光扫过书架,落在一本《太祖实录》,秦易倒想起一个去处来,华真观。

这华真观,说来来历颇有些传奇,据说太祖的父辈,世居京华之地,幽僻之乡,以耕读为生。忽一日,有一青衣道士从北而来,自言乃昆仑山人,善医通术,望之太祖祖地,笑曰:“此地有龙气,却非腾蛟耳。”于是筑庐为观,潜修山中。

至前朝平帝末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太祖之母,生三子,无一能活,时逢地裂,天摇地动,天有红光。太祖父辈避难山中,忽见道士衣不沾尘,作歌而行,路遇太祖之母,叹曰:“紫气东来,钧天西望,天时已成,人间从此多事矣。”

举身欲走,太祖之母见道士非凡道俗士之流,上前求子,道士笑曰:“天赐麟儿,贵不可言。”言罢,轻拂衣袖,飘然远去。

数日,太祖之母,突觉娠至,举家上山谢道,遍寻草庐不至,及至山顶,忽回首旧地,山腰一侧,不见草庐,只见桂阈碧坛,巍巍道观,寻之观中,无道无冠,遍不生尘,众人异之,以为仙怪。后来,太祖登基,曾三参此观,赐名华清二字。

华清观虽曾是显圣之地,但奈何并非寻常寺观,况且观中道士皆以清修为主,也无甚灵异之处,久而久之,也泯于众矣。不论道观,但那华清观附近的山水,却有可观之处,兼着离城近,竟是难得的好去处。

正是树木参天,重峦峭壁,一路行来,远离尘世喧嚣,竟是连山中的虫鸣鸟语,也要安宁低缓的多。山风微寒,秦易身上的湖色折枝杨柳库绸衣衫,随风扬起衣角,仿佛似步空凌虚一般。秦易被这寒风一激,却打起了寒颤,忙披上了浅绿色绣着兰竹纹饰的披风,快步朝前走去,转了一处路亭,便见着道观的山门了。

到了门前,秦易却略有几分诧异,往日此处常有些车马,如今却只寥寥几个信士,偶尔有一两个朝真的百姓。进得山门,石阶两旁,雕栏如玉,古木亭亭如盖。秦易也懒游殿宇,只寻着石阶一路,往那观后的涵星池去了。

行到近前,才听得宿鸟鹤鸣,忽见着树下站着个道士打扮的男子,一袭青衣,飘飘若仙,听得秦易脚步声,回过头来,面如冠玉的脸上微微一笑,转身拜道:“原是秦兄来了,怪不得这鹤鸣于天,声闻四野。”

秦易也不答,只还了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