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歪歪斜斜地挂着,字迹模糊。
橱窗里堆着些泛黄的旧书和落满灰尘的杂物,光线昏暗。
推开门,一股陈年纸张、油墨混合着淡淡霉味的独特气息涌来,不算难闻,带着时光沉淀的味道。
店里空间狭小,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各种新旧书籍,过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一个戴着老花镜、穿着藏青色旧棉袄的老爷子,正窝在角落一盏昏黄的台灯下看书,听到门响,慢悠悠地抬起头。
“随便看。”
老爷子声音有点沙哑,目光在他们身上停留了一瞬,又落回书页上,仿佛进来的只是两只迷路的猫。
胡一菲和曾小贤对视一眼,都放轻了脚步和呼吸。
这里和外面喧嚣的商场、明亮的烤鸭店完全是两个世界。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给孟屿找书…这地方靠谱吗?”
曾小贤用气声问,好奇地打量着那些书脊上陌生的书名和作者。
“找找看。
”胡一菲压低声音,目光锐利地扫过一排排书架。她目标明确,直奔历史区域。
书架上的书大多品相一般,封面褪色,书页泛黄。有常见的通史,也有不少地方志、名人传记,甚至还有一些线装书。
胡一菲的手指在书脊上缓缓划过,神情专注。曾小贤则有点无从下手,东看看西瞧瞧,拿起一本封面花哨的《大清秘史》,翻了两页又嫌弃地放回去。
“老板,”
胡一菲看了一会儿,走到柜台前,声音放得很轻,“请问,您这里有没有…比较冷门一点的,关于民国时期地方社会变迁,或者特定行业史之类的书?最好是…市面上不太容易找到的那种。”
老爷子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皮,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
他没立刻回答,而是慢悠悠地放下手里的书,站起身,佝偻着背,走到一个靠墙、看起来更旧、积灰似乎也更多的书架前。
他踮起脚,在最顶层摸索了一会儿,抽出一个用旧报纸包着的、四四方方的东西。
报纸已经发黄变脆。他小心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走回柜台,把东西放在台面上,一层层揭开那泛黄的报纸。
里面露出的是一本深蓝色布面精装的册子,没有书名,封面只有一个烫银的、模糊不清的徽记。
书脊的装订线有些松散,书角磨损得厉害,露出里面深色的内衬纸。整本书透着一股历经沧桑的厚重感。
“这个,”
老爷子用枯瘦的手指点了点封面,声音依旧沙哑,“不是什么正经出版的书。¢x¢n*s-p¢7^4¢8,.~c¢o·m/是以前一个老学究留下的手稿笔记,整理出来的。讲的是清末民初那会儿,京津地区漕运码头上的帮会、脚行、还有依附码头讨生活的三教九流,怎么在改朝换代和洋人进来的夹缝里求活,规矩怎么变,人怎么活。里头记了不少野史轶事,道听途说的也有,但有些细节…别处见不着。”
胡一菲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孟屿会痴迷的那种东西!
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底层社会肌理、充满烟火气和生存智慧的“活历史”。
“我能看看吗?”她小心地问。
老爷子点点头。
胡一菲屏住呼吸,轻轻翻开封面。内页是竖排的繁体字,用毛笔小楷誊写得工整清晰,墨色沉稳。
纸张是那种老式的、微微泛黄的毛边纸,触感绵韧。内容正如老板所说,文笔朴实甚至有些俚俗,但记录详实,充满了对那个混乱年代市井生活的鲜活描绘。
其中几页还夹着一些用钢笔绘制的简易码头布局和帮派势力范围草图。
【这简直是宝藏!】胡一菲心里激动起来。孟屿要是看到这个,绝对会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
“老板,这个…怎么卖?”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老爷子伸出两根手指,慢悠悠地说:“两百。”
曾小贤在旁边一听,差点“嚯”出声:【就这破本子?看着比我还老,两百?刚才那毛笔才一百多!】
他刚想开口砍价,被胡一菲一个眼神瞪了回去。
胡一菲没还价,直接点头:“好,我要了。麻烦您再帮我找个盒子或者袋子装一下,保护好点。”
老爷子似乎对她的爽快有点意外,多看了她一眼,点点头,转身去找合适的包装。
“一菲!两百啊!”曾小贤凑过来,压低声音,“这破本子…值吗?你看这纸,一碰都快碎了!”
“你懂什么?”
胡一菲小心地合上书页,眼神里带着一种发现珍宝的欣喜,“这是孤本!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