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七十四章 没事别惹我们,图个啥呢?

七十四章 没事别惹我们,图个啥呢?

”。他不敢与项羽正面冲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贸然对抗只会招来杀身之祸。他选择了隐忍,这种隐忍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大勇。刘邦明白,在不利的形势下,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一选择,为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保留了实力。从长远来看,刘邦的“不敢”之举,符合“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理念。他没有在鸿门宴上争一时之气,却为自己赢得了日后统一天下的机会。

诸葛亮空城计:以智取胜的“不战”之勇

三国时期,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率领大军直逼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下令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下令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问:“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不战而善胜”的经典案例。他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没有选择与司马懿硬拼,而是利用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大胆地摆下空城计。诸葛亮的“勇”,在于他敢于冒险,同时又善于谋划。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以一座空城来迷惑对方,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危机。这种“不战而善胜”的智慧,正是“天之道”的体现。司马懿虽然拥有强大的兵力,但在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时,却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错失了良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有时候看似有利的一方,却因为违背了天道而失败。

李广射虎:顺应天道的“不战”之勇

西汉时期,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右北平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百姓。李广决心为民除害,经常外出打猎。

有一天晚上,李广带着几名随从骑马巡逻。月色朦胧,他们行至一片草丛边时,李广忽然发现前方草丛中蹲着一只老虎,正准备向他们扑来。李广急忙拉弓搭箭,用尽全身力气,一箭射去。那老虎中箭后,却一动不动。李广和随从们小心翼翼地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而那支箭竟然深深地射进了石头里。

众人都惊叹不已,李广自己也感到十分惊奇。他再次拉弓射箭,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将箭射进石头里。李广射虎的故事,体现了一种“不战而善胜”的境界。他在面对危险时,没有慌乱,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和勇气,射出了那一箭。这一箭,不仅仅是他个人力量的体现,更是顺应了天道。在那一刻,他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心中没有杂念,只有战胜危险的决心。这种“不战而善胜”的勇气,不是来自于武力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正如“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李广在关键时刻的反应,是他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内心的勇气自然而然的流露。

勇与天道:从近代故事看《道德经》智慧

不光有古代历史故事,还有近代历史故事。比如:

义和团运动:“勇于敢”的悲壮结局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与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充满了对列强的仇恨和反抗精神。

义和团成员大多是普通百姓,他们勇敢无畏,敢于直接与列强对抗。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神秘的力量,刀枪不入,这种盲目的自信和勇敢让他们在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