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七十七章 百炼钢不如绕指柔

七十七章 百炼钢不如绕指柔

孙。

成长环境:蔡邕曾送给王粲大量书籍,王粲死后这些藏书归王业所有,为王弼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他能从小接触广博知识,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成长。

个人经历:王弼自幼聪慧,十几岁便喜爱老子学说且能与人辩论。正始中期,何晏推举他任黄门侍郎未被采用,后被曹爽补用为尚书郎。他曾与何晏、钟会、荀融等讨论“圣人”有无喜怒哀乐、《周易》大衍义等问题。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废,王弼受牵连免官,同年秋天因疠疾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妥妥的,年少有为,青郎才俊。

河上公: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木强大,枝弱共生其上也。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大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

河上公的身世存在诸多说法和争议,

从历史记载角度:《史记·乐毅列传》最早提及“河上丈人”,记载了河上丈人之传承为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但司马迁对河上丈人的生平事迹已称“不知其所出”。而《隋书·经籍志》中同时记录了战国时“河上丈人”与汉文帝时“河上公”两人,两者都曾为《老子》作注。

从神话传说角度:三国吴道士葛玄的《老子道德经序诀》与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汉文帝时,有河上公在河边结草为庵,常读老子《道德经》。汉文帝喜好老子学说,遇到疑问派使者询问,河上公认为“道”尊“德”贵,不能代为询问,汉文帝遂亲自前往拜访,河上公授其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刘宋时期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中称河上公为老子化身,因其降于河上,故被称为“河上公”。

从学术研究角度:当代学者白卓然、张漫凌认为河上公与其弟子安期生将黄老哲学与燕齐之地神仙学说相结合,开创了方仙道文化。而近代学者冯友兰、王明、张岱年等人认为,托名河上公所作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应是东汉时期不知姓名的隐士托名所作。

历史古籍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比如:

《淮南子·原道训》:“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

《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体现了柔弱能战胜刚强,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与所给句子的以柔克刚思想类似。

《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与所给句子中坚强与柔弱的转化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体现了人在困境中磨炼,看似柔弱受困,实则能激发内在力量、获得成长,与柔弱蕴含生机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庄子·天下》:“弱而不可持,柔而不可守”,表达了柔弱并非是可以轻易被忽视或战胜的,有其独特的力量和价值,与所给句子强调柔弱的意义相呼应。

都强调了做人的道理。

那这一章老子要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以柔弱、谦下的态度处世。在老子看来,柔弱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力量和韧性的状态,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避免过早地衰败,是一种更智慧、更长久的生存之道。这体现了老子独特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强调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反对一味地争强好胜。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类似的电视情节。

关二爷说的那一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是关羽在麦城面对诸葛瑾劝降时所说。

类似的句子还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意思是石头可以被击破,但不能改变它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比喻具有高洁品质的人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出自孟郊的诗,意思是镜子即使破碎了,也不会改变它的光泽,兰花即使凋谢了,也不会改变它的香气,表达了对美好品质和坚定操守的赞美。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出自梅尧臣的句子,月亮即使有缺,也不会改变它的光芒,宝剑即使折断,也不会改变它的刚硬,寓意人应坚守自己的本质和品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