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放下了。修道的人往往具备温和慈祥的面容,令人心生敬意;平日里从不轻易动怒发火,始终以和善待人,让人如沐春风。做起事来更是稳稳当当,绝不毛躁冲动。把自己高傲的心气压下去。
如此之人,自然不会轻易与人产生口角之争、矛盾冲突或者问题纠纷。毕竟对他们而言,这根本没有必要。即便在争论中获胜,也只会被认为缺乏容人之量,有损自身形象;而倘若不幸落败,则会颜面尽失,贻笑大方。所以,他们总是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不为琐事所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悟道。这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和气度,实非寻常人所能及也。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掉自己坏的毛病,才能越来越成长。要想真正的悟出自己想要的道,还是得游历四方和老百姓走在一起。
(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所以,我们必须紧紧跟随众人的视线方向前行,努力调整自身以迎合大众的需求与期望。只有自己做出改变,主动去适应周围环境、思维方式等等,才能够真正地与其他人融为一体,并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融洽且充满未来的社交圈子。毕竟,在这个纷繁复杂又相互关联紧密的社会之中,如果总是固执己见、特立独行而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或变通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孤立在外,难以享受到集体所带来的帮助与力量。除非你领悟了某种领域的真谛,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相反,当我们学会灵活应变并适时放下自我的时候,往往就能发现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从而更好地拓展人际关系,收获宝贵的友谊和支持。
这〔道〕是伟大且深邃奥秘,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那么,究竟是谁有如此神通广大的能力,能够创造出神奇而又无穷无尽的道呢?说实话,谁都不知道是哪位圣人所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早在那三皇五帝时期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或许,它是由某位上古大神在混沌初开之时,凭借着超凡的悟性与无边的智慧;亦或是经过无数代先人的探索与传承,逐渐演变发展而来。
说一个关于这一章的典故
在遥远的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他倾尽全力协助越王勾践成功实现了复国大业,然而,在胜利的曙光初现之际,范蠡心中却涌起一股深深的忧虑。
他深知那句古老的箴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此人,虽能在艰难困苦之时与众人同舟共济,但当荣华富贵降临,恐怕就会忘却曾经一同奋战的功臣们。
范蠡并未被眼前的荣耀冲昏头脑,更未因立下赫赫战功而居功自傲。相反,他明智地选择收敛自己的锋芒,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越国那令人艳羡的荣华富贵。带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他踏上了泛舟五湖的旅程。
在这片广袤的江湖之上,范蠡将自己内心的锐利之气缓缓压下。他没有因为自己对越国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去与越王勾践发生任何争执或冲突。而是悄然融入到世俗生活当中,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开始涉足商业领域。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范蠡很快就在商场上崭露头角。他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惊人的财富奇迹,成为了巨贾富商。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贪恋这些身外之物,先后三次散尽家财,将自己的财富用于扶危济困、造福一方百姓。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范蠡宛如一股清流。他既懂得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局势里明哲保身,又始终心怀善念,积极为黎民苍生谋福祉。这不正是老子所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生动写照吗?他从不刻意张扬自己的功绩,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巧妙地化解各种矛盾与纷争,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融。
很高兴各位陛下能御览到卑职之作的这一章,希望能留下您的鼓励和指点,谢谢。